概况
参内镇位于安溪县东部,东与南安市接壤,西与凤城镇、魁斗镇毗邻,南与城厢镇隔溪相望。2024年,全镇土地面积49.94k㎡,辖12个行政村、5个社区,人口约3.3万人,境内有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溪禾山铁观音文化园、安溪普陀寺、年年香茶庄园、绿色黄金茶庄园等景区景点,以及万达广场、红星美凯龙、茶博汇等商业综合体。作为“一核一辅多带”县域发展新格局的核心区,参内镇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宜商、宜学、宜游”福地这一主题,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全力以赴构建城东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经过40年发展,已成为县城“东拓”主战场,融入大县城的核心区,再次进入“2024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并位列第449名。
沿革
宋为归善乡长泰里,明清为长泰里。民国属县城区、第一区、泰安乡。1949年后,先后属龙城区、第一区、城关区。1958年11月属城关公社,1961年8月属城关区,1965年4月属城厢公社。1984年4月析原城厢公社的罗内、岩前、坑头、美塘、镇中、镇东、参山、大厝、员潭、祜水10个大队设立参内乡。1987年8月,增设田底村。2014年1月,成立茶博汇社区党支部、居委会。2014年6月,洋乌内农场改为洋乌内村。2018年4月,成立湾美社区党支部、居委会。2020年6月2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同意撤乡设镇为“参内镇”。2023年8月调整茶博汇社区,设立学苑、华阳、金悦社区党支部、居委会。
行政区划
参内镇辖大厝、祜水、美塘、参山、罗内、员潭、洋乌内、田底、岩前、坑头、镇东、镇中等12个行政村,茶博汇、湾美、学苑、华阳、金悦等5个社区。镇政府驻大厝村。
自然资源
该镇水资源丰富,晋江上游西溪环流过半个镇,有罗丰、参林场、城东水闸桥等三至六级水力发电站5座。镇境温暖湿润,常年雨水充沛,年降水量在1500-1700毫米,四季风和日丽,茶果飘香,年平均气温摄氏21.3度,无霜期达345天,森林资源丰富,全镇拥有林地面积4.7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8.9%。
基础设施
该镇交通便捷,地处泉安省道边,安溪动车站、安溪东高速出入口设在参内。兴泉铁路、莆永高速、东三环穿城而过,岩岭、参岭、石狮岩隧道打通参内“脉络”,东二环、外环路以及铭选、参洋、西溪、罗内、浦口等5座大桥,构建“四通八达”城市发展框架。移动、电信、联通等通讯和有线电视光纤联网覆盖全镇,计算机光纤联网逐步普及全镇。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日趋完善。拥有从幼儿园到博士的“全龄一站式”教育体系,域内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开设硕士点2个,博士点1个;全镇有1所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城东实验学校),2所县直小学和2所农村小学,4所公办幼儿园和4所民办幼儿园。
经济发展
2024年,参内镇农林牧渔总产值11310.02万元(现行价),比上年增长-0.66%。其中,农业产值638.46万元,增长0.44%;林业产值212.2万元,增长89.6%;畜牧业产值3792.09万元,增长-6.04%;渔业产值130.27万元,增长3.1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95万元,增长4.74%。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65400万元,增长13.49%;500万元以上非农户固定资产投入280000万元,增长-26.37%;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20万元,增长5.5%。1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20万元以上,其中,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0万元4个(较去年新增1个)。
文旅发展
2024年,参内镇按照“研学游、周末游”定位,充分发挥四A级景区安溪溪禾山铁观音文化园带动作用,持续推进绿色黄金老茶仓后期建设,推动年年香茶庄园提级建设,全力打造以“茶文化”为主题的精品旅游路线。安溪溪禾山铁观音文化园先后入选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公布第二批农业涉外培训合作交流点名单、安溪县“海丝泉州·人才港湾”茶乡优才服务联盟会员单位,乌龙集镇街区获评市级街头文化艺术街区。
人文历史
参内镇历史悠远,有镇抚八景之说,历朝历代沿存古遗址有明清时期的镇中、镇东、镇西的瓷窑址、百二碣,有三座县级文物保护古庙即溪头宫、石堂宫、罗内的保生大帝庙,可投建旅游景点,开辟旅游资源。
相传,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到清溪游赏,到凤城尾寮榕则“下马立石”,足见其时其地风光旖旎,风景一片独好。昔时,其地峭壁丛立,峭壁上一古榕,下面是滔滔清溪水。每逢夏日时,过境行人喜在此驻足,观赏纳凉,远眺自然风光,心旷神怡,悠然自得。如今古榕不在,朱公站立之石亦不复存,但历史名人的垂爱,却留与后人无限的遐思。往前不远之处,既是安溪茶叶公园。公园位于参内镇员潭村,山地面积26.67公顷,建有茗山茶亭、科研生态茶园、茶叶品种园,又有宋代民族英雄刘錡陵园和可供垂钓、划艇等休闲活动的水上乐园。茶叶公园青山秀水,绿树成荫,是一个集观光休闲、文化古迹、科研制茶、水上娱乐于一体的具有古老茶乡特色的公园,是旅游的好去处,欲知茶树如何繁育,茶叶如何制作,大可到此细细观赏。南宋抗金将领刘錡,祖籍福建省建州(今建阳市)麻沙里,绍兴三十二年(1160年)病逝于临安。其子为避金兵骚扰,将其父安葬于安溪县长泰里黄潭(今参内镇员潭村)后山。“青山有幸埋忠骨”,英雄的陵园为公园增添了历史文化的品位。
特色物产
粮食作物以水稻、甘薯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黄豆、茶叶、荔枝、龙眼、油柿等。土特产有:香茹、柿饼、草茹,水果主要有:油柿、荔枝、龙眼。
历史人物
安溪县长泰里参内镇(今参内镇参山村)人叶采真,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生,名渊,字贻俊,号采真,以号行世。其父叶师古为清贡生。采真幼承家学,初入乡校,后升学福州,转读上海中国公学。1917年民国6年(民国6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经济系。民国7年春,采真在闽南护法军总司令宋渊源部任职。是冬,任闽南护法军第三旅参谋长。1919年(民国8年)任安溪县长(仅两个月)。1921年4月,陈嘉庚亲笔立聘书,敦聘采真任“集美师、中、商、水产学校附属两等小学校校长职务”。虽然校务繁重,采真还参与厦门大学的筹办,倡募兴建参山小学校舍及图书馆。民国13年,采真任集美学校教育推广部主任兼视察,还兼任闽南小学教育研究会会长,传播新的教育思想。在集美学校期间,采真曾任集美学校救国团委员会主席、学校校董、民众教育委员会主席等职。民国23年2月辞职,转往广西任职;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厦门,参与修复抗日战争期间被毁的安同公路工作,并组织安溪建设协会,为家乡倡募资金,建弥溪桥、筑崩溪堤岸,扩建参山小学校舍,落成之日,主持典礼。新中国成立后,采真赴沪任集友银行上海分行经理。1952年9月17日病逝于上海。
叶采真之弟叶道渊,字贻哲,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生,毕业于北京农业专科学校,留学德国,专攻农林,获博士学位,为安溪第一位留学生。1920年(民国9年),应集美校长叶采真聘请,主持创办集美高级农业职业学校,任校长多年。民国19年应南京中央大学之聘,出任主持农学院森林系,后在浙江大学任教。民国23年后先后往广西、江西省任职。民国30年冬,任福建省政府顾问兼福建省农林公司总经理。抗日战争胜利后,被选为国民党中央立法委员。1969年2月病逝于新加坡。
出生于1920年(民国9年)的叶振汉,笔名震撼,参山村人。小学毕业后,得其三叔叶采真赞助就读集美商校,转读集美师范,民国27年入国立广西大学文法学院文史地专修科,在校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世界语学会主席和福建同乡会主席。民国30年大学毕业后,应聘广西中山纪念学校任教,因有进步言论,被迫回闽,到大田任教。翌秋,回安溪任集美初中教员,兼任《安溪新报》总编辑,揭露社会黑暗面。后又到广西柳州、贵州榕江、重庆、南京等地。民国36年回厦门,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厦门工委负责人。民国38年12月,到福州参加福建人民革命大学学习,后历任惠安一中校长、福州第二中学副校长、福州师范学校附设师资短训班及工农速成学校第一副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于1953年秋被陈嘉庚看中,调任集美中学校长,把集美中学办成全省首屈一指的重点中学,驰名国内外。1975年任集美航海学校党委副书记,1978年任集美航海专科学校校长。曾当选为中国航海学会第一届理事、福建航海学会副理事长、集美学校校友总会理事长。1984年病逝于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