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QZ09102-0300-2016-00014
    • 备注/文号:县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
    • 发布机构:发展和改革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16-12-08
    安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来源:发展和改革局 时间:2016-12-08 17:54

    安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前  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实施中央支持福建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是加快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安溪的关键时期。正确判断与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新机遇,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安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纲要》),对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法治建设、加快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安溪县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纲要》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中共安溪县委关于制定安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依据,重点阐述县委县政府的战略部署,明确未来工作重点,是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引领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总要求,紧紧围绕“宜居宜业宜商宜游”中国茶都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定位,全面融入泉州经济“升级版”、改革创新示范区、生态宜居幸福城“三大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全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民生发展持续改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为“十三五”时期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实力持续跃升

    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为424.03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1.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42340元,五年平均增长11.4%;公共财政总收入达34.58亿元,年均增长15.8%2015年继续入选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位列68位)和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位列31位),荣获国家级园林县城、国家级生态县、国家智慧城市试点(蓬莱镇)、中国最美丽县、中国文化旅游名县、全国首批民生改善典范县、首批综合发展质量优秀县、魅力新农村十佳县、福建省十佳醉美县城、福建省文明县城、福建省优秀旅游县、福建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等诸多荣誉称号。

     二、现代茶业做优做强

    “十二五”以来,我县全面加快茶产业生态化、标准化、品牌化、集群化、现代化建设,倡导“跳出茶叶做大茶产业、跳出安溪铁观音做大中国茶都”的兴茶理念,形成了“质量、品牌、资本、文化、配套”五位一体的现代茶业体系,茶产业持续发展提升。安溪铁观音茶叶品牌价值全国第一,荣登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十强之首,被评为“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首位,入选“全国最具文化底蕴十大地理标志名茶”首位,名茶、名产、名牌发展格局日渐成熟。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确保茶叶质量安全。顺利入选全国首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连续7年位居全国重点产茶县首位,荣获“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等多项国家级表彰。

    三、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8:57:35调整为2015年的8.7:53.3:38。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围绕培育壮大“四金四银”特色农业集群,推动农业从“一叶飘香”向多元发展,培育形成特色农业新经济增长点。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推动茶业、建材冶炼、家居工艺、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五大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信息技术、光电、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现代物流等五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壮大,“5+5”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第三产业繁荣活跃,旅游业加快发展,清水岩景区提升、连捷温泉世界等旅游大项目建成运营;洪恩岩、志闽旅游园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和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山水福地,茶韵安溪”旅游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成功引进IBM、惠普等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成为我国东南地区最具竞争力的信息服务业基地之一。

    四、城乡建设不断深化

    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93亿元,年均增长率27.6%,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实施,茶博汇、海峡茶博园、厦沙高速安溪段等重大项目启动实施,南安(金淘)至厦门高速公路安溪段、莆永高速公路安溪段、泉三高速安溪连接线、省道308线尚卿至祥华正式通车,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经济发展后劲显著增强。深入实施“12810”城镇发展战略,“一个中心城区、两个新城、八个中心城镇和十个卫星城镇”的城镇空间布局基本形成。中心城区积极实施“东拓、西进、南扩、北升”发展战略,山水园林城市形象日益提升。南翼新城、湖头新城开发建设纵深推进,城镇建设不断提级;实施八个中心城镇和十个卫星集镇“七个一”工程和“三旧”改造,各乡镇已基本完成一条体现镇区形象的主干道。交通、能源、“智慧安溪”建设进展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有序开展,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相继完成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五、民生社会事业成效显著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32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015元。“教育强县”创建工作扎实推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水平提高,2013年省级“两项督导”被评为优秀等级,2014年被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确认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县医院住院病房大楼、县中医院门诊综合楼、县妇幼保健院门诊综合楼、官桥、湖头、西坪、龙涓、芦田、尚卿、感德、桃舟等卫生院综合楼建成投入使用。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实施茶业万人培训工程,在全省率先成立首家茶业专业人才市场,率先实施非公茶叶工程师职称评审。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加快推进文体设施项目建设,积极申报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启动,农房统保和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实现全面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

    六、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全面推进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建立审批快速通道和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优化简化行政审批;加大简政强镇力度,推行行政审批权力向乡镇转移,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提升。全面规范权力运行,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现代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拓宽民营企业出资方式、融资渠道,支持民营企业市场主体转型升级、兼并重组,实施促进银企对接等政策措施,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再上新台阶;对台先行先试加速推进,打造安台交流合作新亮点,推动台湾妈祖联谊会投资建设妈祖文化基地、海西茶业基地、海峡两岸金融中心等涉台项目;港澳侨交流合作稳步发展,对外经济合作水平稳步提高。

    七、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指标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生态强县”建设扎实推进,造林绿化、环境整治、水土保持、矿山迹地整治、水流域环境整治等工作成效明显。五年来共完成造林绿化30.48万亩,封山育林34.2万亩,森林抚育13.88万亩,完成7个绿色校园、1个绿色军营、1个绿色开发区、2个绿色乡镇、60个绿色村庄的创建,新增道路绿化里程135公里2014年获得“福建省森林县城”荣誉称号。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已关闭所有立窑水泥厂、粘土机砖厂;淘汰钢铁落后产能,关停淘汰矿业落后生产线;强化工业污染治理,严格落实环保准入制度,持续提升循环经济和低碳发展能力。


    专栏1:“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 标

    规划目标

    完成情况

    2015

    年均增长

     

    2015

    年均增长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600

    13

    424.03

    11.5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5

    13

    4.23

    11.4

    3

    财政总收入(亿元)

    40

    20

    34.58

    15.8

    4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亿元)

    900

    17

    553.55

    16.8 

    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25

    293.15

    27.6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7

    205.25

    14.9

    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3000

    10

    25320

    10.6 

    8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13530

    10

    13015

    11.6 

    9

    实际利用外资(可比口径)
    (亿美元)

    年累计10亿美元

    0.89

    五年累计4.1亿美元

    10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5:58:37

    8.7:53.3:38

    11

    城镇化率(%)

    60

    42.5

    12

    森林覆盖率(%)

    保持在65.7

    65.58

    13

    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
    (吨标煤/万元)(%)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14

    二氧化硫排放量(吨)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15

    化学需氧量排放(吨)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我县在新起点上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发展机遇

    一是全球进入新阶段。金融危机后,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孕育和发展加快,各国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全球正处于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关口。欧美发达国家推行“工业4.0、“互联网+”行动计划,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产业规模快速扩张,技术和产业扩散、转移加快,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创新,为我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创造了条件。

    二是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凸显新优势。国家出台支持福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自贸试验区等新举措,泉州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泉州制造2025”等政策叠加效应将逐步显现,加上中央对福建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扶持,这些都有利于我县发挥后发、生态、区位、腹地、侨台等综合优势,加快培育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为我县加快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

    三是“四化”同步激发融合发展新动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茶业)现代化孕育着巨大发展潜能,特别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举措,有利于我县拓展发展空间,做优增量、提升存量,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四是大交通改善释放新潜力。随着福诏、厦沙、莆永、泉三高速公路连接线等相继贯通,兴泉铁路建设加快推进,我县全面融入泉州、厦门“一小时经济圈”,有利于加快实现与泉、厦同城化,促进与周边地区融合发展。同时,我县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推进期,龙门、湖头分别被列为省级“小城市”综合改革培育试点,有助于推进全县城镇化发展进程,为“十三五”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是对外开放合作蕴蓄新动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泉州“海丝先行区”建设的全面推进,为我县拓展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联系提供新契机。我县作为台胞主要祖籍地以及拥有丰富的海外华人资源优势,有利于强化对台对外产业合作,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空间和潜力。

    六是生态优势增添新魅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县最宝贵的优势资源,在全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背景下,安溪生态优势红利将进一步释放,为“十三五”我县产业选择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为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打造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二)面临挑战

    一是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曲折复苏。全球经济波动震荡格局将长期存在,国际规则主导权争夺日益激烈,各种贸易协定大量涌现,尤其是多边贸易体制和国际贸易规则标准提高,要求我县必须主动适应新的贸易规则和标准,积极应对全球贸易竞争带来的新挑战。二是国内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增长调速换档期,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势头明显,我县也将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动力转换的调整期。三是省内区域竞争压力加大。随着全省迎来新一轮竞相发展热潮,我县作为泉州、厦门发展腹地,工业化进程较慢,经济发展与泉州第一梯队地区和厦门地区均有较大差距,未来抢占发展先机、避免边缘化的竞争压力加大。四是我县经济转型突破难度加大。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缓慢,产业层次与配套能力较低,传统行业比重偏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资源环境约束加大,能耗总量空间制约与效率制约日益显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总之,“十三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要坚持主动作为,奋发作为,把握难得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趋利避害,在适应新常态中找机遇,在提升水平中求发展。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型发展、更加注重结构性调整优化、更加注重多元化造福民生、更加注重生态式建设发展,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努力开创“十三五”发展新局面。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持贯彻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牢牢把握机遇,发挥优势,用好政策,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胜利实现。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为目标,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加快打造“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现代化新安溪,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商宜游”中国茶都山水园林城市,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节  基本要求

    一、坚持创新发展。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为核心,协同推进产品服务、产业组织、商业模式、管理机制、品牌文化等方面创新,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二、坚持协调发展。统筹考虑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体系,建立健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长效机制,构筑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打造产城良性互动经济增长极,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生态良性互动、均衡协调发展。

    三、坚持绿色发展。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强化激励约束机制,推行绿色循环低碳生产方式,积极倡导节约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强化环境重点治理和生态资源保护,推进“美丽安溪”建设,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

    四、坚持开放发展。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内外需协调、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以开放促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先行先试,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有效释放改革活力,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改革。

    五、坚持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立足点,大力发展民生社会事业,推动更多财力、政策、资源向民生倾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实现全体居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第三节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十三五”期间,围绕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商宜游”中国茶都山水园林城市目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茶业)现代化,努力实现速度、结构、质量、环境相协调。全县生产总值增长保持全市平均水平以上,力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产业集聚能力明显增强,发展水平和质量明显提升,生态环境保持领先,走出一条具有安溪特色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新路,充分彰显安溪山水环境、茶乡文化特色,塑造“山水福地、茶韵安溪”的形象品牌,把安溪建设成为山清水秀、宜居宜业的厦漳泉大都市区重要的发展节点。

    主要预期目标:

    综合实力加快提升。到“十三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0亿元,年均增长9%左右;人均GDP6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32亿元,年均增长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500元,年均增长7%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加快实施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先进制造业不断壮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产业结构逐步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转变。

    重点行业发展加快。2020年力争涉茶行业产值达180亿元,家居工艺业产值超100亿元、建材冶炼业产值超150亿,光电业产值超300亿,信息技术业产值超100亿。

    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主要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质量显著提高。光电、信息技术、电商等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1.5%以上;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超2件。

    园区承载支撑强化。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发展,到2020年湖头光电产业园、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厦门泉州(安溪)经济合作区湖里园、思明园、弘桥智谷电商产业园等产业园区产业高度集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5%以上。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全面推进“12810”城镇体系建设,加快完善“一个中心城区、两个新城、八个中心城镇和十个卫星城镇”的城镇空间体系。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城乡区域关系更加协调,城乡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社会民生加速改善。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2018年实现国家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发展机制,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5.58%,单位GDP能耗、万元GDP用水量、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均控制在上级下达指标内。

    专栏2:安溪县“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表

    分类

    序号

    指标名称

    2015

    2020

    目标

    年均增长(%)

    属性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424.03

    650

    9左右

    预期性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4.23

    6以上

    7.5

    预期性

    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293.15

    590

    15

    预期性

    4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23.99

    32

    6

    预期性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05.25

    345

    11

    预期性

    6

    出口商品总值(亿美元)

    5.14

    6.5

    6

    预期性

    7

    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亿美元)

    0.89

    五年累计5亿美元

    预期性

    创新转型

    8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38

    40

    预期性

    9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0

    16

    预期性

    10

    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19.15

    30

    预期性 

    11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1.2

    ≥1.5

    预期性 

    12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0.91

    2

    预期性

    城镇建设

    13

    城镇化率(%)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42.5

    ≥50

    预期性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23.83

    30

    约束性

    14

    主城区中心人口(万人)

    28

    34

    预期性

    15

    两新城人口(万人)

    18.69

    29

    预期性

    社会民生

    16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7380

    24500

    7左右

    预期性

    17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0.85

    五年累计新增4万人 

    预期性 

    18

    贫困人口减少(万人)

    1.75

    全面消除贫困人口

    约束性

    19

    城镇基本社保综合增长率(%)

    8

    比2015年增长14% 

    预期性 

    20

    保障性住房覆盖率(%)

    6

    10

    约束性

    21

    每万人口接受高等教育人数(人)

    710

    760

    预期性 

    22

    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张)

    2.78

    4.1

    预期性 

    23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生数(人)

    0.99

    1.6

    预期性

    24

    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的养老床位数(张)

    20.75

    25

    预期性 

    25

    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城镇建成区常住人口比例(%)

    10

    15以上

    预期性

    生态文明

    26

    耕地保有量(万亩)

    47.41

    46.42

    约束性 

    27

    万元GDP用水量(立方米)

    102

    72

    约束性

    28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吨标准煤/万元)

     

    完成市下达指标

    约束性

    29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完成市下达指标

    约束性

    30

    森林发展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720

    完成市下达指标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65.58

    65.58

    约束性

    31

    城市空气颗粒物(PM2.5)浓度(mg/m3)

     

    完成市下达指标

    约束性

    32

    主要河流Ⅰ~Ⅲ类水质比例(%)

     

    完成省、市下达指标

    约束性

    33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万吨)

    二氧化硫排放量

     

    完成市下达指标

    约束性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氮氧化物排放量

     

    氨氮排放量

     

    第三章  优化县域空间布局

    遵循“多规合一”发展理念,根据《安溪县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以《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关于做好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发改规划〔2014538)的文件精神为指导,根据全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发展潜力,坚持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实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科学谋划空间开发新格局,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产出效率。

     

    第一节  主体功能分区

    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定位,建立健全县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探索实行“三规合一”或“多规合一”,坚持全县对适建区、限建区、禁建区的空间功能划分。

    适建区:包括中心城区、南北两翼新城、各建制镇所在地、农村集聚区。其中,中心城区分为优化整合、重点拓展、改造提升、适度开发4个功能分区。优化整合区包括县城中心凤城、砖文、员潭等片区,要优化空间布局,降低开发密度,提升公共设施配套水平。重点拓展区包括参内茶博会片区、过溪涝港片区,要加快建设区域性生产服务业中心,发展高端服务业。改造提升区德苑、吾都、同美等片区,整合工业与居住用地布局,提升服务功能,促进与中心片区联动发展。适度开发区包括罗内高铁站前区、国际五金城片区,要结合交通枢纽建设生态产业和物流用地,以产业园区为主,有序整合产业布局,引导产业集聚。

    限建区:包括一般农田、零星的建设用地、生态敏感区域(蓝溪重点流域治理和生态敏感区)、基础设施廊道区域(交通、供电、供水等)。

    禁建区:包括风景名胜区核心区、森林公园、水源保护区、矿产资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山林保护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

     

    第二节  产业功能分区

    将全县划分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区域,落实用途管制措施,引导人口向城区、镇区集中,企业向园区集聚,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实现“生产、生活、生态”有机协调。

    生产区域:工业聚集区包括龙桥、城区、湖头三个工业园区、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厦门泉州(安溪)经济合作区湖里园、思明园、弘桥智谷电商产业园、高速公路互通口等区域,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工业。茶叶主产区包括剑斗、感德、桃舟、福田、祥华、龙涓、长坑、芦田、蓝田、西坪、大坪、虎邱等茶叶主产乡镇,为“保护优先、限制开发、点状发展”的特色农业功能区,重点发展无公害茶叶、绿色食品茶叶、有机茶叶。

    生活区域:已建区的优化开发区域,包括中心城区、南北两翼新城和各乡镇镇区,重点发展文化教育和商贸服务产业。

    生态区域:包括茶叶主产区,魁斗、湖头、尚卿、龙门、官桥、城厢等部分旅游景区,为严格保护、严禁开发区域。全县所有沿溪沿路两侧一重山和坡度超过25度的山体,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产业。

     

    第三节  城镇功能分区

    按照“中心城区抓提升、两大新城抓提速、其他乡镇抓提级”思路,全面推进“12810”城镇体系建设,加快完善“一个中心城区、两个新城、八个中心城镇和十个卫星城镇”的城镇空间体系,形成各大板块各展所长、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中心城区。包括凤城、城厢、参内和魁斗部分区域,以“中等城市”为目标,加快实施“东拓、西进、南下、北提”发展战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促进内涵改造提升、城市扩容提速,初步形成中等新兴城市规模。力争“十三五”末建成区面积达34平方公里、人口达34万。

    两个新城。以龙门、湖头两个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为契机,加快新城建设,提高城市品位、综合管理水平。重点发展光电、建材冶炼、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产业,力争“十三五”末南翼新城建成区面积达19平方公里、人口达18万;湖头新城建成区面积达13平方公里、人口达11万。

    8个中心城镇。包括蓬莱、剑斗、感德、长坑、西坪、尚卿、龙涓、大坪,要依托产业、聚集资源,突出特色优势,实现差异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休闲旅游、林下经济、特色农业等产业,打造一批茶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风情小镇,加快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10个卫星集镇。包括魁斗、金谷、芦田、虎邱、白濑、湖上、蓝田、祥华、福田、桃舟。以优化人居环境、创新集镇发展功能为重点,加强规划控制、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推进美丽乡村行动计划,提升精品集镇和魅力乡村建设水平;构筑城乡一体公共服务网络,全力打造精品示范乡镇,带动“三农”发展。

     

    第四章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我县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围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以深化改革激发发展潜力,以扩大开放增添发展动力,以创新驱动提升发展活力,以绿色循环低碳提高永续发展能力,以民生优先凝聚发展合力。

     

    第一节  持续提升发展茶产业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创新生产经营体制,加快建设茶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带动茶叶产业化、科技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到2020年全县茶园面积稳定在60万亩内,力争至2020年涉茶行业产值达180亿元。

    一、做强茶产业核心区。包括“两园四镇”,即城区工业园、龙桥工业园以及龙涓、感德、祥华、西坪等四个乡镇,以建设“351”工程为重点,加快建设三大科教研发基地(安溪茶学院、国家茶叶质量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乌龙茶质量与安全控制省级重点实验室)、五大产业基地(茶叶标准化种植与初加工基地、茶叶精深加工基地、茶机具制造与包装基地、茶叶贸易物流基地、茶文化休闲旅游基地),一个国家茶叶质量安全检测与监管中心(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福建)、泉州检验检疫局下属的国家茶叶检测重点实验室(福建)、安溪县农资监管与物流追踪平台),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坚持科技兴茶,实施茶叶良种工程和种苗基地建设工程,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加强生态茶园建设。加快茶产业生态化、标准化、品牌化、集群化、现代化进程,大力倡导“跳出茶叶做大茶产业、跳出安溪铁观音做大中国茶都”兴茶理念,形成“质量、品牌、资本、文化、配套”五位一体的现代茶业体系。以种业创新为先导,构筑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高坡度、低海拔、生态脆弱区、田地茶园退茶还耕还林10万亩;建设连片、成规模、高标准生态茶园10万亩。实施低产茶园改造,力争到2020年改造、建设生态茶园累计30万亩(包括绿色茶叶基地、有机茶生产基地、乌龙茶标准示范生产基地)。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联作制等产业组织模式,提高茶园有效管控率;强化茶园土壤涵养保护,推行茶叶种植、加工标准化;完善县乡茶叶农残检测体系,提升茶检实验室科研水平。

    三、提升发展铁观音品牌。加强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保持铁观音品质优势,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八马茶业、中闽魏氏、三和茶业上市步伐,形成名茶名产名牌发展格局,力争到2020年实现产值超5亿元茶叶企业5家,培育茶叶上市公司2家。强化品牌推介力度,提升铁观音美誉度,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快发展茶产业电子商务,建成“安溪铁观音有机产业智慧云平台”项目,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做足安溪铁观音品牌价值影响力,打通“一带一路”“茶香通道”,拓展东南亚、欧美等地市场。培育发展茶文化旅游业,延伸茶机械、茶包装、茶用品、茶食品、茶文化创意、茶休闲旅游、茶会展产业链;加强茶文化研究和宣传推介,创新茶文化消费方式和消费市场,输出茶文化产品和茶文化人才,形成全国独具特色的“习茶”基地,争取“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专栏3:“十三五”茶业重点工程

    安溪生态茶园建设、茶叶企业总部建设、茶叶机械制造、茶文化旅游、茶博汇(海西茶业基地生产项目)。

     

    第二节  持续提升发展现代农业

    以增强农业素质、推动多元增收为主线,按照生态化、设施化、智能化、多元化、资本化发展要求,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拓展农业,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促进传统农业转向特色现代农业。

    一、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茶业现代化和泉厦“菜篮子”高端基地,带动“一叶四金四银”(“一叶”即茶叶,“四金”即山茶油、官桥豆干、油柿饼、金线莲,“四银”即淮山、湖头米粉、茭白、麻竹笋)特色农业集群建设,大力发展精致型、集约型、外向型高附加值农业,突破“唯茶是农”,构建“一叶飘香、一镇一品、多元增收”发展格局。

    二、构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大型专业化公司利用大数据有效整合上下游产业,促进农业生产企业与设施装备、设施种业、生物农药、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产业组团发展,拓展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精加工、农产品流通产业,拓展农业功能,形成“一产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模式。加大茶叶机械自动化、数控化研发,促进“传统制作”与“机械量产”有机结合。加快特色农业高端平台建设,培育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三、强化设施农业智能化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支持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引进,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加大各类设施农业建设奖补力度,积极推动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化采集、科学化管理、智能化控制、精准化服务,推动建设智能化设施农业示范点,改变传统农业管理模式,提升农业产出效率和管理水平。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园和畜禽规模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大力支持发展农业物联网,加快形成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和专利体系。

    四、完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按照“管行业管质量管安全”要求,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监管、检验检测和监督执法体系,建立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平台、农资监管信息平台,开展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强农业“三品一标”认证,实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监管。

    五、打造农业企业知名品牌。积极培育农业知名品牌,创新和整合电子商务、农产品配送、连锁专场、直销等多种互补整合的销售模式,通过设备辅导、增值辅导和成果推广等环节,加强品牌营销推介,培育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农产品。

     

    第三节  持续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

    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推动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引导产业集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延伸拓展,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结合茶叶加工、家居工艺、光电、建材冶炼、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产业特色,引导龙头企业开展“数控一代”示范工程,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装备应用,集成创新数控装备、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提升产业装备数控化、智能化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向中高端化发展,向价值链、产业链“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传统产业由大变强。重点提升茶业、建材冶炼、家居工艺、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五大传统产业,通过龙头培育工程、企业改制上市,支持企业技改,促进企业达产增效。建材冶炼重点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推动企业向节能环保、新型材料方向发展,优化产品结构。家居工艺重点推动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完善和延伸家居工艺制品产业链,加快建设特色家居工艺品基地。纺织服装业着力发展功能性差别化纤维、高档面料、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差异化发展,产品向个性化、定制化、功能化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食品加工业重点加快引进现代先进加工技术装备,开发多样化产品,做大产业规模,扶持企业开发特色产品,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三、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强产业引导和政策配套,加大对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信贷扶持,培育信息技术、光电、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现代物流等五大新兴产业。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整合产业、行业资源,推动跨领域、跨部门、跨区域科技合作,研究攻克一批关系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打通产业发展瓶颈;重点加快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和福建泉州(湖头)光电产业园两个园区建设,辐射带动信息技术和光电产业两大产业加速成型。

    四、完善园区平台建设。坚持“突出特色、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原则,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园区经济。重点培育龙桥工业园、湖头工业园、城区工业园,突出园区发展特色,强化产业集群载体支撑。城区工业园重点发展涉茶产业、机械制造、水暖卫浴、服装鞋帽、家居工艺、陶瓷五金、高新技术产业和商贸服务业;龙桥工业园重点发展工程机械、汽车配件、生物技术、信息服务等高新技术产业,打造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绿色建材和食品加工基地,建设新能源产业示范区;湖头工业园重点发展冶炼、光电及相关产业,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打造闽南地区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高起点规划建设“五大产业园区”。湖头光电产业园,打造海西最大、产业链最完整、千亿规模的“海西光谷”,推动晶安光电衬底产能扩建项目、天电光电、三安植物等产业链中下游项目尽快落地,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到2020年实现产值超300亿元、税收达10亿元以上;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打造成海西最大、国际一流的信息技术产业园区,推进“三中心三基地”建设,建成华东地区最大的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基地,力争到2020年实现产值超100亿元、税收3亿元以上;弘桥智谷电商产业园,打造海西规模最大、“电商生态链”最完整的产业园、全省最大的大学生自主创业乐园、全省最大的农村电商服务平台,到2020年实现年交易额超100亿元;厦门泉州(安溪)经济合作区湖里园、思明园,围绕“产业对接、园区共建、融合发展、互利共赢”目标,打造区域经济合作示范区典范,到2020年实现产值超200亿元、税收10亿元以上。高速公路道口特色产业园,依托高速公路互通口,建设蓬莱、金谷、感德—长坑、福田、官桥、虎邱等一批高速公路道口特色产业园,拓展内安溪发展腹地,打造新一轮发展引擎。

    五、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全面实施“百企千亿龙头促进计划”、“产业链创新延伸计划”,推动“龙头培育工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重点筛选、培育100家龙头企业,按照“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倾斜扶持,力争至2020年形成5个百亿产业、6家纳税超亿元企业,有50家以上年纳税超千万企业,带动经济总量扩张、质量提升;力争闽华电源、八马茶业、三和茶业等10家以上企业实现改制上市,培育20家以上后备企业,形成上市企业梯队。

    六、扶持壮大产业集群。加快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确定重点产业集群发展方向和区域布局,建立完善产业资源信息库。以龙头企业、重点项目为突破口,集中优质资源、优惠政策,全力扶持行业龙头做大做强,带动产业水平整体提升。鼓励龙头企业通过技改扩建、做强做大;落实小微企业帮扶政策,整合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支持龙头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开展协作配套,突出行业内部资源整合、产能对接、平台共享、联合销售,提高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有序引导工业项目进入工业园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园区经济。

    专栏4:“十三五”产业类重点工程

    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项目、惠普聚贤国际数字媒体产业基地、厦门泉州(安溪)经济合作区湖里园、厦门泉州(安溪)经济合作区思明园、弘桥智谷(泉州)电商园、安溪厦门信达封装应用二期项目、安溪晶安光电三期项目、天电光电项目、三安植物工厂、翔业厨卫科技项目、厦门革新集团生产项目、鹭燕集团生产项目、鑫绿胜环保项目、屹俽船舶设备制造项目

     

     

    第四节  持续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方向,创新服务业发展方式,拓宽服务业领域,增强服务业功能,大力发展2.5产业,围绕“互联网+、文化+、健康+”等新兴领域,培育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和产业升级新支撑。

    一、生产性服务业

    1、现代商贸物流业。大力发展特色商贸区,依托中国茶都、中国特产城、安德物流中心,整合城区现代商贸中心功能,加快工艺城、建材城、汽车城等专业市场建设。培育发展南翼新城、湖头新城区域商贸中心,加快发展蓬莱、剑斗、感德、长坑、尚卿、龙涓、西坪、虎邱、大坪特色商贸区;重点发展万达广场、南翼新城行政商务中心、新华都湖头商业广场、宝龙城市广场商业中心、金融行政服务中心、茶叶包装城、亿海国际汽车城、汇京投资公司4S店、中国家居工艺城、闽南佛具城和参洋投资区商贸综合项目。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按照大市场、大流通、高效率、低成本要求,依托区位和综合交通网络优势,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业态,加快建设安溪茶叶物流基地、湖头建材物流基地。围绕工业园区和骨干工商企业,依托物流龙头企业,建成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2、金融服务。鼓励发展互联网金融。培育、引进新兴的互联网投融资机构,支持申报全国性网络支付牌照,引入具有全国性互联网支付资质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完善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建设,开展股权众筹试点,规范发展P2P互联网金融业态。支持电商企业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依托茶业、家居工艺品等产业链条,发展互联网行业金融服务;积极发展股权投资机构、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助推企业发展壮大。

     3、电子商务。贯彻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围绕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县”,发展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代理运营服务、数据基础服务、咨询教育等产业,培育一批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平台),促进茶叶、纺织鞋服、家居工艺品、食品饮料等产业实现品牌和销量提升。创新商业模式,加快建设弘桥智谷电商产业园、金融行政服务中心电商总部,支持茶叶、家居工艺、食品等传统企业发展电商平台。加快人才培养,引进电商专业技术人才,营造电商发展环境,推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4、工业设计。加强基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需求的设计应用研究,推动工业设计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工业设计服务领域延伸和服务模式升级,以创意设计专业化服务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5、融资租赁。引进国内知名融资租赁机构,建设融资租赁平台,丰富租赁方式,推动融资租赁与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相融合,支持融资租赁企业为中小微企业服务。促进融资租赁与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产融结合试点,发挥融资与融物相结合优势,鼓励制造业企业采取售后回租的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生活性服务业

    1、旅游业。旅游产业要发挥“居山、近海、名茶、温泉、人文、生态”优势,整合提升宗教朝圣、茶文化旅游、生态休闲、文化古迹、乡村旅游等旅游资源,大力推动茶业、农业、工艺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加快建立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协作机制,打造海丝茶文化、清水祖师和广泽尊王朝圣文化、家居工艺创意文化、侨台胞寻根谒祖等旅游线路和品牌;推动旅游休闲消费升级工程,持续提升清水岩、洪恩岩、凤山等旅游景区,完善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停车场等配套设施,积极打造湖头、福田、虎邱等乡村旅游休闲集镇和特色村,培育发展露营地、生态农庄、茶庄园、茶乡人家等旅游新业态。重点推进清水岩旅游综合开发、洪恩岩旅游综合开发、紫云山风景区建设、云中山旅游综合开发、大坪金刚山旅游综合开发、闽南文化旅游城等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并重转变,打响“山水福地、茶韵安溪”旅游品牌。

    2、健康服务业。加快健康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组织实施、策划储备一批健康服务、养老服务和体育健身设施项目,完善县、乡(镇)、村(居)三级养老服务网络,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项目。推进健康产业集聚发展,扶持建设若干个业态优势明显、集聚效益显著、带动辐射广泛的健康服务产业示范园区。

    3、文化创意产业。加强茶文化挖掘、研究、宣传工作,争取“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策划举办各类型茶文化宣传活动,打造《海丝茶印》等一批茶文化精品;引进文化创意机构和人才,创新茶文化消费方式和消费市场,培育形成全国独具特色的“习茶”基地和茶文化研学基地。安溪茶学院致力打造茶文化生成、输出基地,建成“海丝”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中心;海峡茶博园致力打造中国茶文化交流中心、茶文化展示平台;茶文化产业园致力打造成为省级文化产业园,提升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拓展文化产业链,发展茶文化、藤铁工艺、包装印刷、文化旅游、文化会展等五大文化产业,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品牌、文化服务品牌、文化企业品牌。

    4、房地产业。建立房地产市场预警机制,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合理引导住房消费预期,调整商品房供应结构,促进市场供求平衡。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支持,逐步放宽房贷政策,满足个人按揭贷款额度需求。结合旧城片区改造及小城镇、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商业地产,拓展工业地产,推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供需基本平衡、结构比较合理、规模适度的住房供应和消费体系。强化社区管理,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建设和谐新社区。

    专栏5 “十三五”现代服务业重点工程

    商贸物流项目:万达广场、三安钢铁物流园、弘桥智谷(泉州)电商园、安溪县中国家居工艺产业园项目。
    旅游项目:清水岩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洪恩岩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紫云山风景区建设、云中山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大坪金刚山旅游综合开发项目、闽南文化旅游城项目。

    健康服务项目:龙门健康养老基地。

    第五节  持续增强创新驱动能力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培育创新型经济增长点。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聚焦机器人技术、光机电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前沿领域发展瓶颈,组织开展科研攻关。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技术开发,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高自主研发的技术和产品的比重。加强行业技术中心建设,形成具有区域特色与优势的科技创新体系,发挥其在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水平。到2020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个以上。

    二、营造创新创业环境。落实推进科技进步、创新型城市建设等一系列政策,营造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文化氛围、融资支持等环境。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增强财政资金投入导向作用,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扶持和发展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支持各类群体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创业。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强化创业服务体系,切实保护创业者权益。加强专利、版权、商标等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三、加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根据全县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重点引进拥有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的人才和创新创业复合性人才。依托安溪茶学院高校资源及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训,鼓励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学校围绕重点产业,按照市场需求设置相关专业,调整专业结构,开办创新创业专门课程,为重点产业发展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支持企业面向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公共专业实训基地,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实训为主的教学方式。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

     

    第六节  持续推动城乡联动发展

    按照“中心城区抓提升、两大新城抓提速、其他乡镇抓提级”思路,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统筹协调城乡区域职能分工、产业布局、人居环境、空间优化,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一、做强做大中心城区。坚持产城融合,以建设新型城镇化为抓手,围绕建设中等城市目标,实施“东拓、西进、南下、北提”发展战略,引导产业和人口有序向县城聚集,适度扩大县城、城镇规模,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一是打造中国茶业“义乌城”、中国茶都“核心区”。完善参洋片区控规,打通南翼新城、湖头新城、蓬莱镇大通道,增强中心城区吸引力和辐射力。二是提升城市品位。塑造茶乡城市形象,加强大龙湖两岸城市景观设计,综合整治中山路、解放路、新华路等城区主干街道建筑立面、景观绿化环境;推进市民广场、涝港城市文化广场、圆潭半岛休闲广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城市公益性项目建设。三是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合理布局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公共停车场、公园绿地、路灯、夜景、给排水、燃气等市政配套,增强县城宜居度和承载力。

    二、推进“两大新城”建设。以龙门、湖头两个首批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为契机,加快新城环城路网、新城高速连接线建设,提高城市品位和城市综合服务管理水平。南翼新城,按照“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要求,整合龙门、官桥中心区域,辐射大坪、虎邱、西坪等乡镇,拉开南翼新城发展框架,形成“一心两轴多组团”空间结构,主动对接厦门产业转移,围绕建设生态旅游、商贸新城,立足“低碳、智慧、宜居、宜业、宜游”五大主题,培育信息技术、休闲旅游、商贸物流、食品加工等产业,建成“安溪南部门户,厦门后花园”;湖头新城,按照“历史文化名镇、工贸生态新城”发展目标,推进现代工贸城市建设,加快发展光电、建材冶炼、食品加工、商贸物流、生态农业等产业,着力打造生态优美、和谐宜居、特色鲜明的新兴城镇。

    三、发展8个特色中心城镇。完善特色城镇发展规划,按照“依托产业、市场引导、聚集资源、突出特色”发展思路,推进蓬莱、剑斗、感德、长坑、西坪、尚卿、龙涓、大坪等8个中心特色城镇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特色商贸、旅游、工贸项目,加大镇区改旧建新试点,全面改善镇区发展环境,提高中心城镇的集聚、辐射能力,打造一批新型茶叶、商贸、旅游、生态等特色产业强镇,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四、提升10个卫星集镇。魁斗、金谷、芦田、虎邱、白濑、湖上、蓝田、祥华、福田、桃舟等10个乡镇。以美化环境、优化人居为主,创新集镇、农村建设机制,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完善商业、教育、交通、卫生、能源、饮水等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项目,构筑城乡一体的生活垃圾处理、供排水、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网络;强化城镇管理,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乡镇等创建工作,促进人居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打造一批精品示范乡镇,带动“三农”发展。

    五、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总结国家级(湖头山都村)、以及38个省级“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示范村经验,开展“村企共建美丽乡村”活动,打造“美丽乡村”精品工程。按照“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要求,以整治裸房、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道硬化、村庄绿化为重点,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巩固提升“一清一保一机制”成果,实现农村垃圾处理县域全覆盖。总结推广湖头山都、尚卿黄岭等“村企共建”模式,加强规划控制、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突出个性特色,保留原始风貌,建设一批城市人向往、农村人留恋的田园风光新农村。重点加强对示范村村容村貌提升、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立面、景观改造设计工作等服务,有效推进16个县级示范村100个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村企共建美丽乡村活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宜居环境建设和旅游特色村建设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六、提升城市(镇)管理水平。加强城市消防、防洪、排水防涝、抗震、人防工程等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布局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完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开展智慧城市、文明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地理信息、智能交通、社会治安、环境管理、市容管理、灾害应急处置等智能化信息系统。

     

    第七节  持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

    按照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原则,统筹推进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功能完善、安全高效、保障有力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一、加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形成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主骨架的立体交通网络,实现交通运输结构持续优化;区域、城乡交通协调发展,中心城市交通拥堵明显改善,运输服务效率和质量显著提升;基本实现公路交通现代化,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铁路方面,重点推进兴泉铁路建设。高速公路方面,确保厦沙高速安溪段2017年建成通车,重点推动福诏高速安溪官桥至长泰段、三明梅列至安溪官桥段、安溪县城至厦门同安等高速公路项目的规划建设,争取福诏高速安溪虎邱经华安至南靖书洋联络线列入海西高速网规划。国省干线方面,确保联四线(S217)龙门过境段、湖头环城路段、厦沙高速至清水岩旅游公路2016年建成通车,推动联四线(S217)雅兴至东坑段、纵四线(G355)南翼新城过境段的规划建设,开展横八线(S312)祥华至福田段项目前期工作县乡道路方面,启动实施“通村公路提级改造攻坚计划”,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基本完成通村主要公路3.5及以下的拓宽提级。市政道路方面,确保建安大道南拓一期工程2016年建成投入使用;力争三安大桥2017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启动连接二环路快速通道建设;开工建设安溪县东二环路石狮岩隧道左洞工程,力争2018年建成投入使用。

    二、强化能源保障能力。进一步优化电网布局,稳步实施安溪输变电建设工程及农网升级改造,构建主干网架更加稳固、层次更加清晰完善的电网结构。建立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开工建设110千伏郭埔变电站、唐龙变电站,完成湖头新城电力走廊迁建工程。加快清洁能源发展,推进风电项目规模化发展,加快龙门、青洋、大坪、祥华等风电场项目建设。加快发展光伏发电项目。

    三、加快重大水利设施建设。统筹抓好白濑水利枢纽工程实物调查、移民安置等前期准备工作,确保白濑水利枢纽工程顺利推进,2016年年底前开工建设,力争2020年完成移民安置和主体工程量建设任务;强化白濑枢纽工程发展定位,以供水为主,结合防洪,兼顾发电,拓展培育库区旅游、扶贫开发等功能,为改善下游灌溉、生态用水创造条件,根本上解决泉州市中长期缺水问题,提高区域供水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加快旱片治理工程规划建设,分期启动晋江西溪流域、九龙江流域安溪境内重点乡镇区河段整治及防洪工程建设,构建全县农村水利保障体系。

    四、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完善城区停车位规划布局,鼓励民间资金建设立体车库,缓解停车难题;加快城区LNG供应工程建设,新增供气管道50公里以上;加快自来水厂工艺提升、供水管网和二次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推进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力争自来水厂三期2017年建成投入使用;加快污水处理厂扩容提升、管网扩面,加快污泥无害化处置,推进中心城区污水再生利用、乡镇镇区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到2020年,“一城两翼”污水处理率不低于90%;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加快城镇生活、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水平;贯彻“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逐步完善雨水蓄滞、收储系统,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推行城市地下管道综合走廊模式,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坚持公交优先发展,建设人民满意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完善慢行交通系统、公共停车设施;完善邮政快递网络设施空间布局,突出解决农村电商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统筹推进“智慧安溪”、“信息安溪”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等建设,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

    五、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加快突发公共事业预警信息中心建设,推进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建设,提高台风、暴雨、雷电和地质灾害等监测、预警、预报水平。加强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强化自然灾害避灾点管理。加快推进地震烈度速报台网项目建设,推进城乡房屋建筑抗震加固改造,严格工程建设抗震设防,加强地震科普宣传和应急体系建设。加快森林防火指挥管理系统建设,推进森林防火林带建设。支持救灾物资储备库、应急避灾场所等基础设施和救灾应急能力建设。

     

    专栏6:“十三五”城乡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高速公路:厦沙公路泉州安溪至达埔段、宁东线安溪官桥至长泰岩溪、三明梅列至安溪官桥(厦沙高速公路复线)、安溪县城至同安高速公路。
    铁路:兴泉铁路泉州段。
    国省干道、桥(隧):国省干线纵四线南翼新城过境段公路工程、国省干线联四线安溪雅兴至东坑公路工程、东二环石狮岩隧道左洞工程、安翔公路(三安大桥段及连接道路、排洪等配套)工程、路英至官桥市政大道、参岭隧道、参洋东西大道建设工程、龙门至泉州市区快速通道。

    水利:安溪白濑水利枢纽工程、晋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九龙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能源:华电风能发电项目、大唐风能发电项目、中广核风能发电项目、110KV及以上输变电工程。

     

    第八节   持续强化民生福祉改善

    以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基本建成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一、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共享水平。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范围,提高保障标准,健全覆盖城乡、延伸基层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非户籍常住人口与当地城乡户籍人口享有同等待遇的基本公共服务。建立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增长长效机制,增强财政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提供。

    二、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落实“六个精准”和“四个一批”要求,实施脱贫工作责任制,坚持省市县帮扶村优先倾斜内安溪边远乡镇、省市帮扶发展产业项目优先保障市定重点乡镇、重点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造福工程危房改造指标优先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资金优先保障贫困农户的发展生产需求“四个优先”,推进交通、产业、智力、金融、社会“五大扶贫工程”。因人因地施策,推进扶贫开发重点乡镇、重点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特色产业,保护生态环境、做好民生保障,确保扶贫实效,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18年实现国家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主动对接《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支持苏区老区发展有关政策措施,建立苏区老区投入增长长效机制,增强苏区老区发展活力。

    三、提高教育发展水平。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现代学校制度,提升学校治理水平,全面完成各项综合指标与核心指标,建成省级“教育强县”,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实施中小学扩容工程、薄弱校改造工程和校安工程(长效机制项目),全县中小学建设发展项目45个,规划建设面积271909㎡,新增学位31000个。扩建光德中学,复办安溪一中初中部、加快安溪一中新校区建设。新建城区十七小、十九小、二十小、金火高级中学、建安片区初中校,在南翼新城官桥镇建设二十一小、二十二小,在湖头镇建设第三中心小学(都贤)。全县预计投入7.03亿元,其中校舍建设类投入5.56亿元,装备类投入1.47亿元。推进教育信息化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2020年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6.5%;全县一级达标高中达到5所,全面实现普通高中优质化。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应用技术和技能型专业。提升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办学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确保到2018年满足4500人办学规模需要。完善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体制,实现人口密集乡镇至少设有2所以上公办幼儿园,全县公办性质在园幼儿占比达到60%左右,全县普惠性学前教育可提供的学位数占在园幼儿总数的75%以上。支持和规范发展民办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

    四、提高医卫服务水平。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推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公立医院科学补偿机制,稳步提高新农合筹资和保障水平,统筹提高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基层医疗服务模式,发展远程医疗,加快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医疗就医格局,健全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统筹城乡卫生人才培养使用与队伍建设,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推进全科医生、家庭医生、急需领域医疗服务能力提高、电子健康档案等工作。加强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和职业病危害防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健康服务业,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实施县、镇、村卫生基础设施达标建设,加快第三医院、龙门中心卫生院、湖上卫生院、祥华卫生院等项目建设。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倡导优生优育,强化计生服务保障,提升计生优质服务能力,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五、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发挥闽南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优势,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加快革命历史纪念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方志馆、综合档案馆等文化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支持开展文化互助、文化扶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共享、文化发展同步推进的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化。加强历史文化古迹、街区、村镇保护,加大对非物资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扶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工作,积极申报“世界藤铁工艺之都”。加快推进县镇两级重点文化设施、乡村文化健身场所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六、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就业服务站点建设,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指导帮扶。开发公益性岗位,创造更多劳动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人才到安溪投资创业。利用就业专项资金,促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实现转移就业,鼓励安溪籍优秀人才回乡创业,提高劳动者创业就业能力。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定期调整制度,健全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推动收入分配向基层工作人员倾斜。深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

    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全民社保县”。实现养老、医疗保险从制度全覆盖向人群全覆盖转变,健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推进基本医疗与商业健康保险补充衔接。提高失业保险覆盖率,完善失业保险金待遇调整机制。全面推进工伤预防、救治和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现代工伤保险新制度建设,推进生育保险可持续发展。提高失地农民保障金,保障群众权益。加快安置房、安居工程建设和石结构房屋改造,推行以公租房为主要保障方式的住房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住房需求。

    八、发展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完善以城乡低保为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教育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辅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低保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自然增长机制,落实与最低工资标准、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相挂钩的调整机制、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老龄、残疾人事业,培育公益慈善组织,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儿童福利事业,健全完善孤儿保障制度,落实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鼓励和规范慈善援助,建立政府倡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社会慈善事业发展机制,培育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设施建设。

    九、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解决城乡高龄老人、失能老人和无社会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困难问题,逐步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建立和完善高龄老人养老补贴、无社会保障老年人生活补贴制度。到“十三五”末,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和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完善老年人应急呼叫救助活动网络。

     

    专栏7:“十三五”社会事业重点工程

    安溪一中新校区、上海音乐学院培训基地、德苑完全中学(暂名)、建安中学(暂名)、白濑水利枢纽工程安置区、棚户区改造(河滨北路片区改造项目、员宅社区棚户区改造安置工程一期)、龙门国际数字影城。

     

     

    第九节   持续强化生态建设

    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充分发挥安溪生态优势,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着力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繁荣生态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一、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强化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的有效保护,从严控制征占用林地,确保占补平衡。集中整治“一环三沿”青山挂白问题,强化水土流失治理,大力实施高速公路两侧茶园、坡耕地、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推进“四旁绿化”和“四地治理”。加强近郊型森林公园、绿道、片林和环城林带建设,建设绿色城市。 加强对云中山等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对重要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实施强制性保护,切实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

    二、加强环境综合整治。依法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证制度,强化工业区污水集中处理,完善城乡污水处理及垃圾无害化处理配套建设。加强重点流域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健全水质监测体系和环境预警应急处理机制。深入开展重点流域、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推进晋江西溪流域环境污染整治。推进水土流失和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加大力度整治社会生活噪声、餐饮业油烟、机动车尾气、建筑施工和道路交通扬尘等污染,加大对畜禽养殖业等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

    三、促进资源节约利用。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完善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推进绿色清洁生产,加强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培养居民环境意识,鼓励绿色出行,推广清洁能源,建设智能电网,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厉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加强土地利用的规划管控、市场调节、标准控制和考核监管。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四、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对重大生态责任事故一票否决。加快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依托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茶园等,加快建设一批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宣传,促进文化与生态融合发展。开展“绿色新生活”行动,推动消费方式变革,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形成简约适度、循环利用、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持续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深入开展“两违”专项整治,规范城乡建设行为,加强环境卫生、市容市貌、交通秩序等综合治理,提升社区物业管理水平,营造整洁文明有序的城市环境。

    五、完善最严格的森林资源保护制度。严格执行安溪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严格实行林地定额管理和用途管制制度。健全生态公益林和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管护制度,逐步试点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建立规范有序统一的林权流转市场,培育林业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完善林权收储机制,健全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逐步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探索天然林生态修复和补偿机制,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提高森林覆盖率。

     

    第十节   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逐步形成管理科学、运行高效、服务便捷的体制机制,做到改革为了群众、改革依靠群众、改革让群众受益;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开放新格局,推动开放转向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

    一、持续深化改革

    1、深化优化要素资源市场化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促进存量低效用地的流转和再开发,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尽量减少划拨用地,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探索建立存量土地盘活、土地产出效益与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分配挂钩制度,推进工业用地弹性管理制度改革,尝试建立低效利用土地市场化退出机制。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公益林补偿稳步增长和林权收储机制,健全规范有序统一的林权流转市场。

    2、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坚持公平开放透明规则,落实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实“非禁即入”政策,保障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地进入。取消和废止制约民间投资发展的歧视性政策,借鉴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展经验,推行“一口受理”“一站式审批”“月嫂式”服务,完善“一照一码”“电子营业执照”等工商登记制度。简化行政审批。全面实施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清理规范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严格控制新设行政许可,规范非行政许可审批,努力营造行政审批事项最少、流程最短、效率最高、运行管理最到位的县份之一。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监管,改进完善县乡(镇)两级行政(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建设网上办事大厅,推行全过程网上办理,实施即时电子监察,打造阳光政务。

    3、完善金融服务体制机制。主动对接泉州“金改区”建设,培育民间金融创新示范点,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或参与各类金融、准金融和配套服务机构。健全多层次区域资本市场体系,引导企业上市融资、再融资,支持企业到“新三板”和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挂牌,推动企业发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大力支持安溪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制上市,发挥其作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改革上的主力军作用。探索开展茶叶大宗商品交易和茶产业金融产品创新。建立健全多层次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体系,发挥政府基金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股权投资领域。推进民间融资规范化、阳光化、法制化,防范金融风险。

    4、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积极实施“抓大壮小扶微”工程。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互保联保贷款机制,更好地为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拓展民营经济投资渠道,继续推进万家小微企业成长贷款服务工作,进一步健全小微企业成长贷款机制和“成长贷”政府增信资金机制。支持民营企业技术改造,鼓励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推动民营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做大做实做强政府投融资平台,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扩大有效投资。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民营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5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管理,工作运行、政策制度、成效评估体系。建立军地企业对接机制,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完善军地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构建平战一体的力量体系,推进军地兼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军民互保并进的人才共育模式。加强党管武装工作,完善提升国防教育基地设施。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创新双拥工作机制,加强拥军优属工作。落实《推进安溪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施方案》。

    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1、推进安台产业对接。加强先进制造业对接。推动与台湾相关工业园区开展区域对接,力争在引进台湾百大企业上有新突破。依托重点产业园区,吸引台湾食品、机械装备龙头企业投资,加快完善食品产业链,提升机械装备发展水平。推动安台双向投资,支持企业与台湾企业建立策略联盟,引导企业稳妥、有序入台投资。推进服务业合作。支持台商以独资或控股方式投资服务业,以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为载体,加强与台湾创意设计中心对接,吸引台湾工业设计、动漫、网游、软件开发等企业入驻。完善安台旅游合作机制,共推双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海峡旅游”品牌。深化农业合作。借鉴台湾精致农业发展经验,支持安台农业科技研发、技术成果应用与转化项目建设。支持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合作项目建设,建立台湾优良种质、农业科技交流合作项目库。

    2、深化安台文化交流。推动安溪高甲戏、清水祖师文化、铁观音茶文化等特色文化对台交流,增强交流实效;发挥清水岩祖师文化基地功能,办好各类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深化安台文化艺术、广播影视、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强涉台文物保护,深化安台宗亲族谱对接、姓氏溯源文化交流,开展村对村、庙对庙、宗亲对宗亲对口交流活动。

    3、推进“海丝”交流合作。培育“海上茶叶丝绸路”文化交流品牌,发掘安溪海上茶路起点文化资源,深化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茶文化交流合作,建设“海上茶路”交流前沿平台,扩大“海丝”安溪铁观音文化、家居工艺创意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侨台文化等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拓展“海丝”经贸合作,加快陆地港规划,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合作,在海外设立商品批发市场(营销中心)、跨境电子商务配送中心,扩大与“海丝”国家和地区的贸易规模。

    4、拓展港澳合作。加强与港澳地区在金融、物流、商贸、信息、科技、人才、旅游等方面合作,引进一批港澳高端服务业项目投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香港上市融资和设立营销机构,扩大对港澳贸易和转口贸易。

    5、做好侨务工作。加强与海外安籍华侨华人及社团的联络,加强侨商投资服务,凝聚侨心侨智侨力。做好老一辈华侨华人工作,加强与华裔新生代和新华侨华人、重点社团和重点人士联络对接工作,维护侨胞合法机益,创造条件为海外侨胞来安溪旅游、探亲、学习提供便利。

    6、创新外经贸体制机制。主动承接自贸试验区政策外溢、辐射带动,进一步创新外经贸体制机制,推动外商投资便利化,放宽外资市场准入门槛,试点外资企业设立、变更备案制。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完善商务工作体制机制,着力引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创新招商选资模式,加大项目策划、生成、储备和引进力度,灵活开展中介招商、展会招商、委托招商,强化项目对接,强化“三维”项目对接,争取在引进世界500强、大型民营企业、中央企业、台湾百大企业和重点侨资企业取得新突破。总结推广厦门泉州(安溪)经济合作区湖里园、思明园等合作开发模式,加快融入厦漳泉大都市同城化发展,承接吸收产业转移。

     

    第十一节   持续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推动依法治县和以德治县相结合,提升依法治县能力。建立健全法治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高度重视法治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一、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推行综合执法,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制轨道。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执行责任清单,加强执法过错追究。强化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积极探索和完善人大突出监督重点、增强监督实效的工作机制,完善协商工作机制。深入开展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形成多层次的协商格局。发展基层民主,进一步完善基层自治组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

    二、加强法治社会建设。深入实施“七五”普法,引导全社会遵法学法守法用法。深入开展法治县创建活动。建设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加快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构建完善县域社区矫正体系。大力推进信访法治化建设,严格落实依法处理信访事项“路线图”,推进平安安溪建设。健全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开展打击电信诈骗犯罪专项整治活动。加强网络等新媒体管理,完善舆情应急处置机制。强化道路交通等安全监管,确保群众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机制,提高网络舆情研判、导控处置能力。

    三、提升质量工作水平。加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社会防控等方面体制机制建设,构建公共安全人防、物防、技防网络,提高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水平。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加快建立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健全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强化道路交通、液化气、校园等重点领域监管,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全面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把公共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加强公共安全舆论引导。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县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道德讲堂、志愿服务、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交通行动,组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美德少年等道德领域先进典型的评选表彰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五、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推动社会组织多元健康发展,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推进社会组织完善治理结构、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力度,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和公益慈善事业,积极发展志愿服务组织。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实施社区减负增效专项行动,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推行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培育新型社区社会组织,努力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解、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快政社分开,推动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商会去行政化。

        六、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构建社会信用信息系统,在金融、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信用记录、行贿犯罪、信访等领域建立健全社会征信系统。积极推进行政资源整合,全面掌握企业和个人信用资料,联合建立基础数据库,有序开放信息源,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监管目标。大力弘扬诚信文化,树立诚信典型,开展诚信主题活动,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诚信问题专项治理。积极培育和发展信用服务社会机构,加强信用服务市场监管。发挥各级诚信促进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推动诚信建设各项工作稳步开展。

     

    第五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本规划《纲要》经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是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具有法律效力。要举全县之力,确保完成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第一节   明确实施责任

    完成本《纲要》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关键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各级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正确履行职责,科学整合资源,有效凝聚力量,全力推动完成。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县级党组织的决策和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成立实施规划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实施重大问题,监督检查重大事项进展和落实情况。各有关部门、各乡镇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贯彻落实本《纲要》精神,组织好总体与专项规划的实施。

    二、明确政府责任。注重规划编制、实施和管理的制度建设,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各职能部门要跟踪分析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将本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重大项目分解落实到专项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等,进一步明确部门责任,列入绩效考核,确保规划的有效落实。

     

    第二节   强化项目支撑

    把实施项目带动作为推动规划《纲要》实施的重要手段,以规划带动项目建设,以项目促进规划落实,进一步集聚要素资源,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一、谋划实施重大项目。深入实施项目带动、项目对接,策划储备一批符合转型升级、增进民生福祉的好项目大项目,建立“十三五”重大项目库与年度重点项目滚动实施机制,形成“谋划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滚动发展态势,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项目支撑。

    二、强化要素资源保障。要用节约集约的思维保障规划《纲要》的组织实施,实行差别化用地政策,优先支持重点投资项目、民生项目、转型升级项目用地、用林需求,加大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力度,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投入产出效率。要创新改革办法,着力破解融资难题,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研发、生产、管理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提升项目管理水平。落实重点项目分级管理和目标责任制,加强项目动态管理,提升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水平。严格项目建设程序,规范招投标管理,强化安全质量监管。全面推广和谐征迁工作方法,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社会稳定风险防控。

     

    第三节   完善评估体系

    完善规划《纲要》实施、考核评价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营造规划实施的良好舆论氛围。

    一、完善考核评价。完善绩效评价考评体系,强化对深化改革、生态文明、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民生福祉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纲要》提出的约束性目标任务,是政府必须履行的重要责任,要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乡镇,纳入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运用公共资源全力确保完成。《纲要》提出的预期性目标任务,要发挥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组织实施,健全规划重大事项实施情况公开机制、社会监督机制和公众评议机制,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二、强化监测评估。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县直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约束性指标、主要预期性指标完成情况、相关领域实施情况的评估。在规划实施中期和终期阶段,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组织开展全面评估,需对本规划《纲要》进行修订时,要报县人大常委会批准。规划实施要接受人大、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

    三、加大宣传力度。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广泛开展“十三五”规划的宣传,让规划的目标任务深入人心,激发全县人民的创业热情,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规划实施,使规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和共同的行动纲领。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