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登革热的定义及其流行病学
登革热是由4种血清型登革病毒(DENV)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其流行情况受气温、湿度、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传播,尤其是在东南亚、非洲、美洲、地中海和西太平洋地区呈地方性流行,每年约有3.9亿例病例,其中70%病例在亚洲。
二、登革热的传染源及其传播途径
登革热的传染源为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病人发病前一天和整个发热期具有传染性。传播的媒介是伊蚊,其中主要是白蚊伊蚊和埃及伊蚊。病人在传染期被伊蚊叮咬,血液中的病毒可感染伊蚊,经过8-10天的增殖后,伊蚊便具有传染性,可通过叮咬将病毒传染给他人。登革热不会发生人传人现象。
三、登革热的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d内,曾经到过登革热流行区;居住场所或工作场所周围1个月内曾出现过登革热病例;有蚊虫叮咬史。
(2)临床表现:以出现高热、三痛(头痛、眼眶痛、肌肉和关节痛)、三红(面部、颈部、胸部呈现出潮红状态)为主,可伴有皮疹。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减少和/或血小板减少;登革病毒IgM抗体阳性;发病5d内的登革病毒NS1抗原检测阳性;应用RT-PCR或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出登革病毒核酸。
四、登革热的治疗
目前尚无抗登革病毒特效药,主要采取对症治疗的措施,包括退热、补液、止血、镇静止痛等。登革热退热主要以物理降温为主,必要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药物,避免使用具有抗凝特性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出现疑似症状,应立即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五、登革热的预防
(1)清除蚊虫孳生和栖息环境。填平坑洼、死水塘,定期疏通沟渠,保持排水通畅,防止蚊虫孳生;减少家庭的容器贮水,翻盆倒罐、堵塞树洞等方式清除各种积水,是防止蚊虫孳生的有效措施。
(2)防止蚊虫叮咬。居室内安装纱门纱窗,夜间睡眠使用蚊帐;合理使用驱避剂、蚊香和电热灭蚊器;前往公园、绿化带等地点,应穿浅色系的长袖长裤,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上蚊虫驱避药物。
(3)加强自我防控意识。近期有蚊子叮咬或到过登革热疫区,并出现急起发热、头痛、眼球痛、肌肉和关节痛、出疹等症状应怀疑是否患上登革热,需及时就医。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