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时间:2011-03-16 16:44
         安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次全会、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根据《中共安溪县委关于制定安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纲要》是“十二五”期间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制定其它各类规划以及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全县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    新一轮跃升发展的关键时期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以来的五年,是安溪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安溪经济社会发展快、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得益多的五年,也是安溪探索科学发展道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奠定跨越发展基础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前所未有的诸多挑战和困难,特别是面临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的决策部署,抢抓中央支持海西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主动作为,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较好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为“十二五”时期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综合实力持续跃升。“十一五”时期,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预计(下同)达到14.3%。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96亿元;财政总收入16.53亿元,年均增长13.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0.22亿元,年均增长16.5%。荣膺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中国商标发展百强县、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县和经济发展十佳县等诸多荣誉。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学习借鉴法国葡萄酒庄园生产经营模式,茶产业发展逐步迈向集群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传统产业整合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进一步强化。建材冶炼业实现强筋壮骨,工艺业逐步转型转向,纺织服装业走向规模发展,食品制造业持续壮大,旅游商贸业加快成长。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0.7:54.3:35.0 调整为2010年的8:57:35,进入了优化升级新阶段。

    3.城乡建设持续深化。围绕“12810”城镇布局体系,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心城区规划建设步伐加快,二环路实现全线通车,城区建成区面积扩至25平方公里、人口达22万人,通过 “省级园林城市”验收。龙门镇、湖头镇分别被列为全省、全市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实施“新兴城市”规划建设。其它乡镇镇区改造、新农村建设、家园清洁行动全面推进。至2010年底,全县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5%提高到45%。福广、厦沙、双永高速安溪段和泉三高速安溪连接线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或前期工作加紧推进。全县省道提级改造80%,县道路提级改造99.4%,通往行政村道路提前完成硬化改造。城乡电网更加坚强。

    4.改革开放持续推进。加快推进行政体制、农村农业、投融资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成立县行政服务中心,完成行政自由裁量权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和实践BT、BOT、EPC、PPP等市场运作模式,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动力增强。成功举办第七届世界安溪乡亲联谊大会,侨台优势进一步发展,与港澳台合作更加密切。五年来,累计新增外资企业72家,实际利用外资47481万美元;出口商品结构明显改善,累计实现外贸出口总额109454万美元,年均增长6.8%。

    5.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单位产值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五年来,累计淘汰落后水泥生产线201.1万吨,建筑饰面石材行业及粘土机砖厂全面退出。全县万元GDP能耗控制在0.81吨标准煤以下,比2005年下降15%;2010年全县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分别纯削减316吨和2500吨;一批城乡污水、垃圾处置设施项目相继投入使用,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达99%;完成造林绿化26.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1.5万亩、崩岗186处;县城建成区绿化率达到48.29%,人均公共绿地9.42平方米。

    6.民生建设持续加强。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000元和8400元,年均分别增长10.84%、10.03%。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公共卫生体系和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健全。文体事业稳步发展,教育实现“双高普九”,高考每万人口本科上线率位居泉州市前列。荣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试点县、全国人口与计生外事工作先进单位、中国生态旅游大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茶文化)之乡等称号。

     

    专栏1:“十一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序号

    2005年

    规划目标

    实现情况

    2010年

    年均增长或提高

    2010年
    预计

    年均增长或提高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36.72

    280

    12.5

    296

    14.3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1.3024

    3100美元

     

    3970美元

    13.5

    3

    财政总收入

    亿元

    8.877

    22

    18

    16.53

    13.2

    4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

    亿元

    106.25

    290

     

    420

    30.1

    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22.27

    55

    20

    90.5

    32.2

    6

    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

    7200

    5年5.5亿美元

    5年4.75亿美元

    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41.24

    76

    13.5

    90

    16.89

    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350

    12850

    9

    14000

    10.84

    9

    农民人均纯收入

    5156

    8115

    9.5

    8400

    10.03

     

     

    第二节    “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县在新起点上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挑战。

    从发展机遇看:一是海西”大开发、大发展的机遇海西”上升为国家战略,带来了政策支持和宽松的发展环境;ECFA签署,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新轨道,经贸合作将全面深化,有利于我县发挥区位、腹地、侨台、生态等综合优势,拓展新的作为空间,谋求跨越发展。二是大交通高速时代的机遇。随着福广、厦沙、双永、泉三高速公路连接线等高速公路以及长永泉高速铁路建设推进,我县已全面融入泉州、厦门“一小时经济圈”,有利于和泉州、厦门实现同城化发展。“海西”发展、闽南“金三角”大开发,有利于加快梯次推进,我县已具备捷足先登的有利条件三是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机遇加快城镇化进程,既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新一轮区域发展的强劲推力。我县面积广、人口多,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期,未来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龙门、湖头分别被列为省市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探索、积累开发建设经验,将有效助推我县城镇化进程。四是国家加快产业调整与振兴的机遇。2009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钢铁冶金、装备制造、轻工纺织等10多个产业的调整与振兴规划,有利于我县加快推进冶金、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光机电等优势产业发展,形成集群效应。五是我县投资扩张期的机遇。尤其是休闲旅游、商贸服务、信息技术等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世界温泉山庄、海峡茶博园、紫云山风景区、清水岩旅游系列开发、天湖休闲旅游、宝龙城市广场、安溪迎宾馆等一批大项目的快速推进,有利于推动第三产业加速崛起。一批骨干龙头企业进入加速扩张期、资本运作期,将为我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发展、跃升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从面临挑战看:一是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全球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将步入增速减缓和结构转型并存时期;国家宏观调控及其投资规模的“紧约束”,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将对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困难二是区域竞争压力日益加剧。随着“海西”建设纵深推进,各地你追我赶、竞相发展,区域竞争将更加激烈。我县作为后发展地区,工业化水平比较低,经济总量、财力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面临着不进则退的严峻形势。三是产业转型升级任务依旧繁重。我县经济结构仍以资源型为主,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任重道远。四是改革攻坚面临新的考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我县跨越发展,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消除影响市场配置功能的体制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迫切需要消除分配结构不合理、公共服务不到位、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等制度性障碍,我县改革攻坚任务更具复杂性和艰巨性。

     

     

    第二章    规划总体构想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中央支持加快海西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服务业现代化为重点,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加快改革开放,注重统筹协调,着力构建新型城镇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科技进步创新体系和民生优先保障体系,显著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力推动跨越发展、跃升发展,把安溪建成“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现代山水茶都。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突出主题主线。切实把科学发展、加快转变新要求贯穿于“十二五”发展过程和各个领域,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用科学发展办法破解前进中遇到的难题,在加快转变中谋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突出跨越跃升。把推进跨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抓住中央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西建设的重大机遇,坚持“好”字优先、能快则快,用大项目推动大发展,大投入推动大跨越;立足存量优化、总量扩张,在提质增效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积极探索符合跨越发展、跃升发展的新路子。

    .突出特色优势。立足高起点,瞄准制高点,在加快转变中增创发展优势,最大限度发挥好区位、后发、侨台、生态、茶业等综合优势,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强化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意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低碳、循环和绿色发展

    4.突出先行先试。大力弘扬爱拼敢赢、敢为人先的精神,进一步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以先行抢占先机,以先试闯出新路,着力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形成有利于跨越发展、跃升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分工,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史机遇,构筑闽台合作前沿平台,全面强化安台产业、文化、经贸的深度对接。

    5.突出协调和谐。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建立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推动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把发展目的真正落实到“富民、惠民、安民”上。

    6.突出持续运作。围绕既定的奋斗目标,倍加珍惜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打下的坚实发展基础,抢抓千载难逢的机遇,提振干事创业的激情,凝聚各方力量,“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谋求跨越发展、跃升发展。

     

    第三节    战略定位

    1.建设中国大茶都、全国现代茶业示范区。树立现代产业发展理念,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管理手段、运作模式提升茶业,积极探索完善现代茶业的基础管理、品牌经营、市场流通、文化涵养、资本运作、链条延伸等新举措、新经验、新模式;大力推进海峡两岸(安溪)茶业合作示范基地、海峡茶博园、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海西茶业基地)等一批现代高端产业平台建设,加快形成“质量、品牌、资本、文化、配套”五位一体的现代茶业体系,把安溪铁观音打造成为国际化的大品牌,把安溪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茶叶及涉茶产品集散中心,勇当中国现代茶业的领头羊。

    2.建设闽南商务休闲区(RBD)、海西旅游度假重要目的地。“错位经营城市”理念,加快发展商务休闲、旅游度假产业,整合开发我县得天独厚的生态、人文、温泉及茶文化资源,大力营造特色魅力的人居、休闲、商务环境,着力发展一批集观光、朝圣、休闲、度假、文化、养生为一体的高端商务休闲及旅游渡假平台,打造海西重要的休闲、商务、旅游目的地。

    3.建设海西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茶产业为纽带,坚持城镇化与产业化互动发展,做到因地制宜、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贸促农,积极引导人口向城镇、集镇聚集,努力构建“宜工宜农宜商贸、宜城宜镇宜乡村、宜山宜水宜生态”功能分区明确、梯次联动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探索一条符合安溪实际并能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

    4.建设华东地区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基地。以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建设为契机,积极打造海峡“数据之盾”,构建信息技术服务及电子商务国际交流培训基地、国际服务外包企业总部基地,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及IC设计、动漫游戏等产业。

    第四节    发展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在结构优化、质量提高、能耗降低、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力争至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0000元;财政总收入突破4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以上;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5%以上;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0亿美元。经济实力继续保持全省十强,力争比全省提前两年、比全国提前五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为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

    2.产业提升目标。实施“四个倍增计划”,即茶业倍增计划,力争至2015年茶业产值突破150亿元;工业倍增计划,力争“十二五”期间实现100家以上企业产值超亿元,形成1-2个产值超100亿、5-7个产值超过50亿的大产业;三产倍增计划,力争“十二五”期末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近200亿元以上,比2010年翻一番;上市倍增计划,力争30家公司进入辅导期,实现上市企业5家以上。

    3.结构优化目标。统筹协调先进制造、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形成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8 :57 :35调整为2015年的5:58:37。至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25%以上。

    4.创新能力目标。强化企业自主创新和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R&D经费)占当年GDP比重达2%以上,全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0%以上,专利申请量年均递增15%以上,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区域创新体系。

    5.城镇建设目标。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协调城乡与区域发展,初步建成中等新兴城市。2015年,力争全县城镇化水平达60%以上,县城建成区面积超过3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35万人以上;南翼新城、湖头新城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

    6.民生改善目标。201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0‰以内;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530元,年均递增均达到10%。

    7.公共服务目标。完善公共服务职能,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6%以上。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每千人医生数、每千人病床数(按户籍人口计算)力争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城乡公用设施体系基本形成,民主法制更加完备,社会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8.环境保护目标。强化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土地、水资源等利用效率,扩大清洁能源覆盖面,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15年,县城森林覆盖率达65.7%,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90%、70%以上,农村乡镇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率大幅度提高。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继续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率控制在国家下达的基数内。

     

     

     

    专栏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
    预计

    2015
    目标

    年均增长

    指标
    属性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296

    600

    13

    预期性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2.7

    5

    13

    预期性

    3

    财政总收入

    亿元

    16.53

    40

    20

    预期性

    4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

    亿元

    420

    900

    17

    预期性

    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90.5

     

    25

    预期性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90

     

    17

    预期性

    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000

    23000

    10

    预期性

    8

    农民人均纯收入

    8400

    13530

    10

    预期性

    9

    实际利用外资(可比口径)

    亿美元

    1.036

    5年累计10亿美元

    预期性

    10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

    8:57:35

    5:58:37

    预期性

    11

    城镇化率

    %

    45

    60

     

    预期性

    12

    森林覆盖率

    %

    65.7

    保持在65.7

    预期性

    13

    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吨标煤/万元)

    %

    0.82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约束性

    14

    二氧化硫排放量

    7066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约束性

    15

    化学需氧量排放

    5550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约束性

     

    第五节    战略布

    1.县域空间布局按照宜居宜商宜业宜游”标准,分类指导、全面深化“12810”城镇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一个中心城区、两个新城、八个中心城镇和十个卫星城镇”的城镇空间发展布局

    ――中心城区,主要包括凤城、城厢、参内以及魁斗的部分区域,要以“中等城市”为目标,加快东拓西进、完善配套,文化涵养、改造提升,初步形成中等新兴城市规模

    ――两个新城,南翼新城突出生态、温泉和毗邻厦门等优势,着力打造闽南宜居花园式城市;湖头新城突出工业、文化和区域商贸中心等优势,着力打造现代工贸城市。

    ――八个中心城镇,包括蓬莱、剑斗、感德、长坑、西坪、尚卿、龙涓、大坪,要依托产业、聚集资源,突出特色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加快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十个卫星集镇,包括魁斗、金谷、芦田、虎邱、白濑、湖上、蓝田、祥华、福田、桃舟,要合理规划、突出特色,着力改变城乡面貌、优化人居环境,结合家园清洁行动和新农村建设,加快打造“特色精品小镇”。

    2.主体功能分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要素情况,将全县划分为都市生活区、工业集中区、茶叶主产区、生态涵养区四个主体功能区,引导人口向城区、镇区集中,企业向园区集聚,形成宜居则居、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茶则茶、宜林则林,“生产、生活、生态”有机协调的合理空间开发格局。

    ――都市生活区。主要包括中心城区、南翼新城、湖头新城以及各乡镇镇区,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发展文化教育和商贸服务产业。

    ――工业集中区。主要包括龙桥、城区、湖头、德苑四个工业园区,为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区,侧重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工业。

    ――茶叶主产区。主要包括剑斗、感德、桃舟、福田、祥华、龙涓、长坑、芦田、蓝田、西坪、大坪、蓬莱、金谷、虎邱等茶叶主产乡镇,为“保护优先、限制开发、点状发展”的特色农业功能区,重点发展生态茶叶、有机茶叶。

    ――生态涵养区。主要包括上述茶叶主产区域和魁斗、湖头、尚卿、龙门、官桥、城厢等部分旅游景区以及全县所有沿溪沿路两侧一重山和坡度超过25度的山体,为严格保护、严禁开发区域,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产业。

    3.核心增长极圈。在县域空间布局及主体功能分区的基础上,依据现有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潜力,“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五大核心增长极圈。

    ——城东茶业新城。依托茶博汇、海峡茶博园以及正在规划筹建的茶机具产业园、茶学院,把参内-罗内区域打造成为安溪茶产业发展的核心区,集中展示安溪茶元素、承载现代茶业高端服务平台的茶业新城。

    ――城南金融商务区。依托宝龙城市广场、永融国际城、金融行政中心,着力推进建安大道、西二环路沿线存量土地开发,将该区域打造成为城区新兴的金融商务区。

    ——德苑工贸新区。依托中国家居工艺城、汽车城、汽车站以及安德物流中心,把德苑片区打造成为安溪的现代物流配送中心。

    ――南翼新城。以全省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为契机,主动对接厦门,依托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温泉世界、天湖旅游、旺旺福建区域总部、闽华电池等重大项目,重点发展商务休闲、旅游度假、信息服务、光伏电子、工程机械、汽车配件等产业,打造重点承载我县轻工业、休闲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县域经济增长极。

    ——湖头新城。利用全市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的有利契机,加快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承载功能;按照“三个工业区”(钢铁产业区、环保产业区、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区)要求,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加快推进三安大型钢铁联合生产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以重工业为主、资源集约、循环发展的县域经济增长极。

     

    第三章    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第一节    提升茶产业发展水平

    全面提升茶叶标准化生产水平,完善茶业质量可追溯体系,加快建设现代茶业体系。到2015年全县茶园面积稳定在60万亩,涉茶产业实现总产值超过150亿元,建成中国现代茶产业强县。

    1.创新管理模式,提高茶产业安全水平。强化生产监管措施,严格执行标准化生产规范,提升茶叶标准化生产水平。扶持和督促茶叶企业开展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环保管理体系、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等各类认证,加快推进农资监管与物流平台建设,完善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加强生态茶园建设,加强茶园土壤涵养保护,推行茶叶种植、加工标准化。完善县乡茶叶农残检测体系。扶持国家茶检中心建设,提升茶检实验室科研保障水平。加强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坚持科技兴茶,保持安溪铁观音品质优势地位,形成名茶名产名牌发展格局。

    2.培育发展安溪铁观音品牌族群。加强安溪铁观音同业公会建设,实现茶叶企业跨越发展。建设安溪铁观音大厦,建成安溪茶叶企业总部经济和行业枢纽中心。通过融合提升,锻造安溪茶企业航母和强大舰队,开拓国内外市场,力争实现产值超3亿元的现代茶叶企业集团10家,产值超10亿元的茶叶上市公司2家。

    3.完善茶产业发展载体,培育茶产业新的增长点。持续提升中国茶都影响力,推进海峡两岸(福建·安溪)茶业合作示范基地建设,加快茶文化博览园、铁观音茶庄园和茶叶学院建设,加快建设茶多网等茶叶电子商务高端平台,培育发展成为国内茶叶和茶机具用品集散地。

    4.培养茶文化人才,输出茶文化产品,发展茶文化旅游。进一步加强茶文化的研究、宣传、推广工作,继续举办各类型茶文化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开展茶文化宣传。引进文化创意机构和人才,创新茶文化消费方式和消费市场,输出茶文化产品和茶文化人才,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形成全国独具特色的“习茶”基地。

     

     

     

     

     

     

     

     

     

     

     

     

     

     

     

     

     

     

    第二节    提升农业农村发展水平

    1.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按照“抓龙头、建基地、打品牌、拓市场、深加工、扶协会”的思路推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建立现代农业新格局。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检验检疫体系建设。扶持粮食生产基地建设,提高粮食加工水平,增强粮食保障能力。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以水利建设为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为方向,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

    2.推进绿色生态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全民植树造林绿化活动,加强森林资源培育,重点保护水流域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县城周边景观林、交通要道护路林和其他重点区位生态公益林,加快名特优林竹基地、人工用材林基地和花卉基地建设,稳步推进退茶还林,发展林业经济和森林旅游业,提升森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集体林权和征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更多形式的林权配套改革措施;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实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村科技服务水平。开辟农村金融服务新路子,扶持各商业银行拓展农村市场;深化信用社改革,大力支持金融产品创新,不断满足“三农”金融服务需求,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打造一批传统特色产业专业村。

    4.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农业农村投入,全面治理农村“脏、乱、差”。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和“三旧”(即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改造,以“空心村”、“空心房”整治和危房改造为重点,推动农村住宅向中心村、乡镇区集中。抓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扩大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试点范围,用足用好“一事一议”补助政策,支持农村道路硬化、村庄亮化、绿化、美化、文化等项目建设。加大推进“造福工程”、“安居工程”建设,分批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搬迁工程。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稳步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现农村经济有新发展、农民素质有新提高、农村管理有新机制、资源配置有新优化、农村环境有新风貌、基层组织有新变化。

     

     

     

     

     

     

     

     

     

     

     

     

     

     

     

     

     

    第三节    提升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

    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基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项目带动和品牌带动战略,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推动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促进产业集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延伸、配套。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业比重逐年明显提升。力争五年内培育年产值超百亿企业1家、超十亿企业15家、超亿元企业100家,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的现代产业体系。

    1.改造提高传统产业。重点优化提升五大产业集群,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传统产业由大变强。

    ——茶产业:巩固提升首届海峡两岸茶机具博览会活动成果,加大现有资源和茶机具优势企业重组力度,鼓励联合研制和开发新产品,延伸茶叶加工、茶叶包装、茶叶机械等产业链,解决“茶叶机械光机电一体化”等重大技术难题,提高茶叶机械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加快推进大自然茶水饮料生产、茶叶机械制造基地和安溪铁观音总部大厦等项目建设。

    ——建材冶炼:规划建设三安钢铁产业园,加快推动海西国际五金机电基地、中德顺(安溪)机械制造和海西装备制造业材料基地建设,力争钢铁产值超120亿元。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应用低碳技术,建设湖头年产4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基地,到2015年实现水泥产值达15亿元以上。

    ——藤铁工艺:提高科技含量,推进安溪工艺品研发中心建设,鼓励引导英发家具、聚丰工艺等龙头企业组建战略联盟,推动行业整合提升,加大拓展国内市场,形成年产值超50亿元的产业集群。

    ——纺织服装:以提升附加值为重点,引进配套加工企业,形成纺织服装产业链充分发挥天伦纺织、天伦纤维、华诚纺织等原辅材料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提升纬璇服装、凤华制衣等重点服装企业技术升级,形成年产值超50亿元的产业集群。

    ——食品饮料:加快开发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重点推进旺旺食品区域总部、湖头米粉产业园建设,提升曲斗香酒业、味博食品等企业发展水平,形成年产值超50亿元的产业集群。

    2.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产业引导和政策配套,加大对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发挥现有创新型企业、技术中心作用,重点培育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建设新能源产业示范区。扩大茶叶萃取等生物高新技术产品生产。谋划筛选重大科技项目,强化产业链纵向配套和横向发展,逐步形成新兴产业集群。

    3.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创新体系,鼓励企业设立技术中心,加大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力度,参与制订国家行业标准,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丰富创新载体,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技术攻关,主动承接国内外创新成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承接能力。优化创新环境,加快引进创新创业人才,促进专业化协作,提升产业集群规模效益。“十二五”期间,力争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R&D)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每十万人年专利申请量50件以上。

    4.完善工业园区平台建设。围绕工业化、产业化战略目标,坚持突出特色、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工业园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园区经济。重点培育龙桥工业园、湖头工业园、德苑工贸园、城区工业园,突出特色园区发展方向,形成产业集群重要载体。城区工业园、德苑工贸园重点发展涉茶产业、机械制造、水暖卫浴、服装鞋帽、藤铁工艺和商贸服务等行业;龙桥工业园重点发展光伏电子、工程机械、汽车配件、信息服务等高新技术产业,打造机械制造集群、电子电器、绿色建材和食品加工基地;湖头工业园重点发展建材冶炼及相关产业,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打造闽南地区最大的钢铁、水泥生产基地。

    5.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引导发展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扶优扶强一批专精特新的行业龙头企业,培育发展一批创新型企业。支持企业改制上市,落实鼓励措施,培育上市资源,加强跟踪、服务和指导,引导企业规范改制、加快上市、壮大实力,力争“十二五”期间30家公司进入辅导期,5家以上企业实现上市。重视科技型、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联合创新,做专、做精、做优。推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联盟合作,构建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

     

     

     

     

     

     

     

     

     

     

    第四节    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坚持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方向,整合服务业资源,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拓宽服务业领域,增强服务业功能,重点打造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提升发展特色旅游业和房地产业。到2015年基本建成闽南重要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与文化生态休闲旅游城市。

    1.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发挥“居山、近海、名茶、温泉、人文、生态”优势,以“假日安溪”旅游体系为载体,加快建设海峡茶博园,推动铁观音茶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发展“山水茶都·品质休闲”旅游品牌,注重旅游业态的融合拓展和深度开掘,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产业优势;整合提升中国茶都、清水岩、安溪文庙、城隍庙、李光地相第府衙群、太王陵、保生大帝等旅游资源。加快推进安溪普陀寺、世界温泉山庄、天湖(理源)旅游、紫云山旅游风景区、云中山生态旅游、碧水湾生态旅游、清水岩休闲度假山庄、云湖休闲度假区、海峡茶海明珠旅游度假区、蓝田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洪恩岩旅游风景区和泰山岩省级森林公园、铁观音发源地和系列茶叶庄园建设,培育开发茶乡户外休闲健身基地与乡村旅游项目。培育开发晋江源头生态游和红色旅游。完善旅游品牌结构,强化旅游服务配套,建设全国茶文化休闲体验旅游目的地。到2015年年接待游客4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0亿元以上。

    2.培育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发展软件产业,加快建设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规划建设国家级数据灾备中心、信息技术培训中心、APEC电子商务交流中心、国际服务外包企业总部等产业功能区,形成“以数字化为基础、以云计算为保障、以第三方数据备份为核心”的服务外包产业园区,打造华东地区最大的信息产业园,成为支持信息化产业结构升级和信息技术应用推广的全球平台。

    3.打造现代商贸物流业。发展特色商贸区,依托中国茶都、中国特产城、安德物流中心,整合城区现代商贸中心功能,加快工艺城、建材城、汽车城等专业市场建设;培育发展南翼新城、湖头新城区域商贸中心,加快发展蓬莱、剑斗、感德、长坑、尚卿、龙涓、西坪、虎邱、大坪特色商贸区;重点发展南翼新城行政商务中心、新华都湖头商业广场、宝龙城市广场商业中心、金融行政服务中心、茶叶包装城、亿海国际汽车城、汇京投资公司4S店、中国家居工艺城、闽南佛具城和参洋投资区商贸综合项目。建设现代物流业,按照大市场、大流通、高效率、低成本要求,依托区位和综合交通网络优势,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业态,加快建设安溪茶叶物流基地、湖头建材物流基地。围绕工业园区和骨干工商企业,依托物流龙头企业,建成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重点推进安溪“陆地港”、龙门商贸物流中心建设。

    4.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建立房地产市场预测预警预报机制,规范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求,加强市场监督,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结合旧城片区改造及小城镇、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商业房地产,拓展工业房地产,推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供需基本平衡、结构比较合理、规模适度的住房供应和消费体系。逐步形成适合县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强化社区管理,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建设和谐新社区。

    5.提升服务平台功能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支持各家银行增设网点,增加服务品种、扩大业务规模。积极引进新的金融经营业态,发挥民间投融资机构作用,探索建立安溪产业投资基金,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注重发展保险经纪、证券中介、投资咨询、金融租赁公司等中介机构。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三网融合”,重点推进城镇信息化、公共领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家庭和社区信息化。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政府公共服务投入,加快发展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就业服务和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便民利民的网络化服务格局。

     

     

     

     

     

     

     

     

     

     

     

     

     

     

     

     

     

     

    第五节    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按照以城带乡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引导产业和人口有序向县城和中心镇聚集,适度扩大县城、城镇规模,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60%以上。

    1.做大做强中心城区以资源经营城市,产业支撑城市,文化涵养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生态塑造城市为目标,至2015年中心城区建成面积达28平方公里、人口达28万,基本建成“国家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与文明城市”。以规划为龙头,推进参洋片区、仙景苑、龙潭片区、明珠小区、圆潭片区、建安大道商住区、龙津公园片区等新区建设和旧城改建项目,撑大城市骨架。推进城西拦河坝、铭选大桥改建、县博物馆、档案馆、青少年宫、妇女活动中心、县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安溪迎宾馆、岩岭隧道、城市污水管网扩建工程、城区防洪堤和LNG工程等城市基础配套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县第二自来水厂,新建一批精品夜景工程、休闲绿地、人文景观,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形成特色城市形象主题。建设区域特色总部,形成茶叶、水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开发等产业特色总部经济区,促进人才集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提升城区管理水平,完善“条块结合、各方联动”大城管综合执法体系,深入开展城管、创卫、创模、交通综合整治。

    2.加快推进“两大新城”建设南翼新城,按照“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要求,结合“福厦第二节点”发展目标,整合龙门、官桥中心区域,辐射大坪、虎邱、西坪等乡镇的部分区域,拉开南翼新城发展框架,形成“一心两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重点推进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旺旺福建区域总厂、莲峰科技工业园开发建设项目、自来水厂建设工程、污水管网建设工程、迎宾大道、环西大道、市民休闲公园、天湖旅游、温泉世界度假山庄等一批项目工程建设,至2015年建成区面积达到11平方公里以上、人口达到10万以上,建成厦漳泉金三角的“后花园”、对接厦门的“桥头堡”。湖头新城包括湖头、湖上、剑斗、感德和金谷部分区域,按照建设现代工贸城市总体要求,推动钢铁产业园建设和湖头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衔接。规划建设湖头新城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加快推进环城大道、湖头人工湖以及上田片区、尚大公园综合开发、新华都湖头商业广场、三安技改、三元集发、三安建材、环城路、美食博览园等项目建设,力争2012年基本形成工业城市构架,2015年建成区面积达到7平方公里以上、人口达到7万以上。

    3.发展八个特色中心城镇。完善城镇总体规划,按照“依托产业、市场引导、聚集资源、突出特色”发展思路,推进蓬莱、剑斗、感德、长坑、尚卿、龙涓、西坪、大坪等八个中心城镇建设。加快发展感德一品茶都、大坪农贸综合市场、长坑建材市场、清水岩大道、西坪茶站片区等一批城镇商贸建设项目,提升龙涓万客茶叶城、剑斗茶都等专业市场辐射带动功能。加大镇区改旧建新试点工作,全面改善镇区环境,提高小城镇辐射聚集能力,形成分工有序、功能互补、结构协调的新型城镇体系。

    4.完善十个卫星集镇功能。创新村镇建设机制,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快魁斗、金谷、芦田、虎邱、白濑、湖上、蓝田、祥华、福田、桃舟等十个卫星集镇交通、通信、能源、供排水、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设施建设,构筑城乡一体的生活垃圾处理、供排水、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网络,提升城镇服务功能强化城镇管理,创建绿色乡镇,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乡镇等创建工作,促进人居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打造一批精品示范乡镇。

    5、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加快中心城区发展,加强产业和人口集聚,提升带动辐射周边城镇发展能力。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加强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保护,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努力建设宜居城市。鼓励民间资本、外资参与城市建设,完善城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设。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重心下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城市管理体系。健全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提高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水平。

     

     

     

     

     

     

     

     

     

     

     

     

     

     

     

     

     

     

     

     

     

     

    第六节    提升基础设施发展水平

    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推动我县进入“高速”时代,融入泉州、厦门“一小时经济圈”,完善基础设施功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1.完善交通设施网络。加快推进南安(金淘)至厦门高速公路安溪段、莆永线高速公路安溪段、厦沙线高速公路安溪段、沈海高速复线安溪官桥至长泰段、泉三高速公路南安至安溪连接线建设。争取规划建设安溪官桥至华安利水高速公路联络线。建设省级干线体系,完成省道308线尚卿至祥华地园工程建设,实施省道公路沥青路面改造工程。发展乡村公路,提级改造未达四级标准的通村路,推进农村公路“上衔下延”及村村通客车建设,鼓励和支持500人以上自然角落乡村公路硬化。加大县乡村公路管养力度。推动建设长泉铁路安溪段,争取安(溪)厦(门)高速铁路纳入国家规划建设。加快申报建设安溪“陆地港”,促进与沿海联动发展,增强通山达海能力。

    2.强化能源保障能力。进一步优化电网布局,稳步实施安溪输变电建设工程及农网升级改造,构建主干网架更加坚强、电网层次更加清晰完善的电网结构。“十二五”期间,新建、扩建和改建220KV变电站2座,110kV变电站13座,新建35kV变电站3座。加强电力设施保护,推进住宅小区配电智能化建设。加快推进大唐国际安溪火电厂前期工作,力争列入省“十二五”电源点发展规划,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

    3.加快水利设施建设重点抓好红山、东青等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快旱片治理工程规划建设,分期启动晋江西溪上游安溪境内重点乡镇区河段整治及防洪工程建设,加快白濑水库、芦田福潭水库等中型水库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调蓄能力。

    4.推进“智慧安溪”建设。实施信息化基础工程,加快3G “无线城市”移动通信网络和移动光纤传输网络建设,加快发展数字政府、数字企业、数字城市、数字新农村工程,建设“智慧安溪”。到2015年,全县镇、村、社区基本实现光纤到户,建成光-无线城市、实现信息网络化、电子政务化、服务社会化。

    5.健全防灾减灾体系。采取预防为主、防控结合措施,完善监测网络及预警预报、快速反应和救援的应急机制,加快建设突发公共事件预报信息发布系统,按照“政府领导、统筹规划、平灾结合、属地管理”方针,结合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馆)和露天大型停车场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结合民用建筑,加快修建防空地下室,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改善气象探测环境,新建气象观测场,提高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报能力。

     

     

     

     

     

     

     

     

     

     

     

     

     

     

     

    第七节    提升改革开放水平

    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突破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县域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深化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完善监管机制和服务机制。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有效整合行政资源,理顺部门职责,简化行政管理层级,积极推动简政强镇(乡)工作。严格依法行政,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加强行政问责制,大力提升公共服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提高政府公信力。深化财税、金融、土地、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创新政府管理机制。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2.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发挥工商联及行业协会、个私经济党委会职能,完善融资平台建设,促进非公经济发展。推动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促进资源节约、节能减排,提高非公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经营范围,引导民营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3.提升对外经济合作水平。优化发展环境,推进招商引资机制创新,实行大招商,着力招大商,强化招商选资,力争引进世界500强和台湾百大企业投资,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提高招商项目质量。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欧美等传统市场,拓展东盟等自由贸易区市场与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高商品出口竞争力。加快海峡两岸(福建·安溪)茶业合作示范基地建设,吸引台湾相关企业设立配套基地、采购中心、研发中心,争取在台湾设立“安溪经贸交流服务中心”,承接台湾电子、机械、物流、旅游等产业转移,提高我县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十二五”期间,力争出口商品总值年均增长5%,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10亿美元。继续实施“回归工程”,鼓励安溪籍企业家回乡投资兴业。

    4.推动对台先行先试。发挥我县台胞祖籍地优势,抓住中央支持海西先行先试的政策机遇和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实施的有利时机,从人员往来、产业对接、贸易发展、旅游合作、文化互访等方面,推进安台两地多层次、全方位交流合作。加快海峡(福建·安溪)茶业合作示范基地、海西茶业基地,以及海峡两岸金融中心等项目建设,扩大与台湾茶产业、机械制造、金融服务、信息技术等产业的深度对接,打造安台交流合作新亮点。

    5.深化安港澳侨交流合作。运用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机制,着力提升安港澳经济合作层次和水平,大力吸引港澳企业来安溪投资。加强与港澳各类机构、组织的沟通和交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香港上市融资和设立营销机构。发挥我县侨的优势,引导更多华侨华人为推动我县跨越发展、跃升发展服务。加强与海外华侨华人及社团的联系沟通,组织参与具有重大影响的社团活动,增强海外侨胞的凝聚力。继续做好老一辈华侨华人的工作,加强华裔新生代及新华侨华人工作,更好地凝聚侨心、汇聚侨智、发挥侨力、维护侨益。

     

    第八节    提升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水平

    深入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推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改革和发展。

    1.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致力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争创全国文明县城。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确立科学发展、跃升发展的观念,努力培育奋发有为、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塑造安溪崭新精神形象。

    2.实施人力资源开发工程。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观念,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加快构筑人才高地;建立健全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分配激励机制,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体系,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发展环境,大力引进经济社会发展紧缺急需的高层次创业人才。抓好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实施党政人才、科技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社会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程等,筹办安溪铁观音茶学院,培养造就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人才,到2015年全县人才总量增至11万人。

    3.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把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项目和示范工程,重点推进闽台(安溪)农业技术孵化研发中心项目,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依托产业集聚优势,完善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发展光电信息、机械制造等新兴产业,推进建设创新型县城。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R&D经费)占当年GDP比重达2%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0%以上。深入开展科学普及活动,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争创全国科普示范县。

    4.实施教育优先工程。坚持“均衡发展、深化完善、提升内涵、创优做强”原则,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调整优化学校布局,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大投入,稳步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确保到2012年全县所有初中、小学都达到标准化学校要求,中心城区学校新扩建项目保质保量完成。启动创建教育强县,巩固提高“双高普九”工作成果。大力发展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视特殊教育,关心老年教育,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到2015年全县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0%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省级水平,高中校全面达标晋级,为2017年实现教育强县打下坚实基础。规划建设厦门大学IT培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服务外包培训学院。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至2015年争取新建50所以上公办幼儿园,确保每个乡(镇)至少有1所公办园,公办园生数占入园幼儿总数50%以上,三年入园率达93%。

    5.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把基础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统筹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县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建设,夯实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探索实施医疗卫生乡村一体化管理机制。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继续推动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形成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合理分工和协作格局。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促进有序竞争,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6.推进文体事业发展。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实施“文化小康5551工程”,到2015年全县乡镇都设有文化站址、25%的行政村建有村民文化广场,60%的自然村建立文化中心站;加快推进县文化中心、博物馆、科技馆、体育中心田径场等大型公共文体服务设施建设,繁荣群众性文化活动。争取申报清水岩、李光地府第(新衙、旧衙、贤良祠、湖头问房等4处)古建筑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安溪茶歌、竹藤编技艺、保生大帝信俗等一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设安溪县茶乡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打造清水岩祖师文化品牌,打响李光地品牌。深入开展“扫黄打非”、保护知识产权等专项整治活动,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扶持文化创意产业,争取规划建设安溪电影主题公园。基本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提高广播电视入户率。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发展竞技体育优势项目。

    7.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努力稳定低生育水平。不断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持续推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重点治理,大力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升育龄群众生殖健康水平,改善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强对老年人的服务,加快农村敬老院建设,加大社区老年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坚持男女平等和儿童优先原则,促进妇女儿童事业进步。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快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

     

     

     

     

     

     

     

     

     

     

     

     

     

     

     

     

     

     

     

     

    第九节    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1.持续扩大就业水平。实施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并举战略,全面落实积极就业政策,改善就业结构,扩大就业容量,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就业援助体系;加强劳动执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营造良好用工环境,有序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实现较充分的社会就业,到2015年每年新增城镇就业8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8%以内,每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500人。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以非公企业和外来工、农民工为重点,加大职工五险扩面征收力度,到2015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单位覆盖率达9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95%以上。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启动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住房保障制度,完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居家养老服务保障工程。加快建设社会福利中心项目,进一步提升社会福利保障水平。

    3.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劳动报酬的职工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稳步提高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步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继续落实家电汽车下乡、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以旧换新”等支农惠农政策,积极发展消费信贷,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

    4.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创先争优和谐社区建设。健全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社会法制观念。深化“平安安溪”建设。完善基层综治维稳信访工作网络,加强安溪县信访调解中心及维稳信息员、维稳工作队、网络舆情引导员“三支队伍”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加强公共安全投入,强化安全生产,推进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

     

     

     

     

     

     

     

     

    第十节    提升生态环境建设水平

    坚持生态立县,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着力构建生态效益型的经济体系、自然和谐型的城镇人居环境体系,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现代山水茶乡服务。

    1.发展低碳经济。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以低碳经济为重点,建设低碳工业、低碳建筑和低碳交通体系,建立低碳社区、低碳商业区和低碳产业园区,推动经济发展向低能耗、低排放转型。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突出位置。

    2.推进节能减排。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完善节能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加大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技改力度,推广节水、节能、节材、节地、降耗新技术,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强化工业污染综合治理,采取总量减排和全面控制相结合,加强对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重要指标监测。到2015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6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100%、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

    3.建设“生态强县”。实施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四绿”工程,加快“生态强县建设。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打造舒适的宜业宜居环境。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全面整治农村环境卫生,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强化饮用水源保护,深化晋江上游流域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确保饮用水安全。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建设一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的维护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提高土地投资强度,促进节约和集约用地。加大生态保护执法力度。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进崩岗、矿山迹地及易灾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恢复治理。加强区域环境安全危机防范,提高环境安全突发事件处置和应对能力。

    专栏11:环境建设重点工程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持续开展全民绿化造林活动、实施“百里河道清水”工程,抓好“两路两溪”两侧一重山造林绿化、“青山挂白”整治、矿区植被恢复和崩岗治理;争取云中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申报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5年,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5.7%以上,县城和乡镇规划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40%和25%。

        ●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完成一批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

        ●开展系列环境整治。主要有:工业园区环境整治;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重金属污染整治;重点行业污染整治。

        ●抓好重点排污单位环保责任主体自查自律专项行动。

        ●加快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收集系统建设。建设南翼新城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工程、湖头新城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工程,抓好乡(镇)村垃圾收集转运系统建设。

     

    第四章    强化规划的组织与实施

     

    《纲要》是未来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要举全县之力确保完成《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精心实施项目带动和品牌带动,用足用活先行先试政策,保证“十二五”规划目标和任务如期实现,为我县实现跨越发展、跃升发展提供强力保障。

    1.强化规划组织协调完善规划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分解目标任务,确保规划目标的如期实现。加强规划宣传,提高公众规划意识。建立规划监督机制,落实规划目标责任制,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搞好年度发展计划,把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各年度具体发展政策措施和发展建设项目上。

    2.强化规划评估检查。建立规划目标任务责任制,规划中确定的应予考核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建设项目,由督查考核部门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层层分解落实,跟踪督查。完善发展规划的实施评估机制,健全规划中期评估和后评估制度,建立发展规划“编制-实施-评估-调整-实施”的滚动编制与实施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

    3.强化规划宣传监督。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十二五”规划,让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发展蓝图深入人心,激发干部群众的创业热情,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规划实施,使规划实施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完善政府向人大的报告机制和向政协的沟通机制,及时通报规划执行情况,充分听取人大、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发展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提高社会参与度和民主透明度。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